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經濟頻道 > 收藏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朱泥小壺:清朝鼎盛時期宜興紫砂奇葩

CCTV.com  2008年07月02日 16:57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7月2日電 興盛于中國清朝初期與中期閩南地區的一種飲茶器具──朱泥小壺,上世紀90年代初台灣盈記唐人工藝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朱泥寶記》,向世人列舉出了100多件朱泥壺,件件紅潤娟秀、精微細膩,而在此前或此後介紹紫砂壺的書籍中則把清代朱泥小壺歸於“古壺”一類。筆者也著實為她著迷至今,為此,我的足跡遍佈了閩南部分城鎮農村,結交了閩南地區幾十位朱泥藏家朋友,一不留神竟收藏到了300多件朱泥小壺,成了我收藏的逾千把紫砂老壺中的嬌寵。與此同時,我查閱了古今中外關於朱泥壺的書籍與文獻,猛然發現,這種至今在閩南地區還時常出土的朱泥小壺,是清朝鼎盛時期宜興紫砂的特殊成就,是東方古老文明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世界藝術寶庫中的一朵奇葩。

  素身素面──最見藝術家的功夫

  日本人奧闌田19世紀末出版了他的紫砂壺專著《茗壺圖錄》,圖錄描寫朱泥小壺美侖美奐,而且根據朱泥小壺各自的特色賦予美名。譬如一底銘款為“丁未杏月鳴遠倣古”的朱泥小壺,奧闌田這樣描述:“流灣而仰,?環而纖,輕似鴻毛,泥色純朱……,通體柔情綽態,嬋娟如妃子浴華清池中,故號曰:‘浴后妃子’。”又譬如一無銘款朱泥小壺,作者描寫:“流直?環,蓋盎而的作小爵柱,圈足,形制極小而妍樸俱足。《陽羨茗壺係》(明代周高起著)曰:‘李茂林制小圓式,妍在樸致中,允屬名玩’,殆此壺之謂歟!泥色淡朱,而滿身銀沙隱閃……而時俗呼曰:‘獨茶銚’,蓋取于‘獨吃’之義而已,故號曰‘獨樂園丁’”。再譬如一底款為“八月湖水年孟臣”的朱泥小壺,“流直?環,蓋的應之,泥色純朱而光潤如流,容止端雅,有蕭然自得之意,故號曰‘消遙公子’。”同樣,在我收藏的朱泥壺中,大都器形與胎質看一眼就會記憶深刻。譬如,一把邵聖和作,落大清乾隆年制款的平蓋圓壺,人人見了都讚嘆器形工巧,胎質細膩,一位故宮博物院的專家看見後對人説,如果不是她發現主人喜愛有加,她會向主人推薦捐給故宮珍藏;一把落款“德根自造陶器”的朱泥大壺,製作手法老練,質地細膩,通壺完整無瑕疵;一把款落“高陽貢局”的朱泥壺是窯變燒制,色澤豐富,耐人尋味,該壺至少製作于清初,傳世幾百年,通體完美,實屬珍貴;四角、六角朱泥壺,工藝皆十分細緻,從壺紐至壺蓋及壺腹等棱線筆直,造形特殊,數量稀少,可謂物稀為貴。

  事實上,我收藏的300件朱泥小壺,件件各具特點,這些特點要麼體現在壺的上,要麼體現在壺把上,要麼體現在壺流上,總之,一定能夠找到每把壺的細小差異,這差異就是每把壺吸引人的地方。同樣是朱泥小壺,一的一蓋,一流一把,一肩一足,經由制壺者巧妙的增減損益,便可幻化出各式各樣的造形組合,幾何造形個個雖都純靜簡捷,但予人截然不同的感受,起到“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功力效果。這就是為什麼五百年來紫砂大師追求藝術造形一生,他的藝術生命最後還是要回歸到最簡單的點、線、面的簡單幾何層面上。如 “壺藝泰斗” 顧景舟,“他名噪于‘光貨’造形,完全靠造形合度,準到、線面轉換周正、舒坦和色調雅合來完美一件作品。光貨造形,不事堆雕,毫無假借,亦無躲藏,全身線面畢露,毫釐之差不易遮掩躲閃,因此也最見製作者的功夫(徐秀棠《中國紫砂》)。”

  朱泥壺素身素面,是典型的“光貨”。綜合有關專家的研究,朱泥小壺造形的基本特點可以歸納為六點:一是壺體較小,體高多在5厘米─8厘米之間,也有10多厘米的,腹徑遠大於壺底高,容量約在100─300毫升之間,也有在400毫升左右的;二是壺底多為扁矮的梨形式或扁鼓形,口沿以下呈四十五度左右的直斜線紋下垂至腹中部,至最大腹徑處急收,無肩或肩部不明顯,最大腹徑位於中部與下部之間,正立面成正三角形;三是均採用平底或臥足,臥足內圈以圓孤修足;四是多用壓蓋式,蘑菇狀紐,紐中均有氣孔;五是圓把,把內呈橢圓形,也見圓形,還有的把是外側圓內側平;六是直流,曲流、彎流(曲再曲者謂之彎)並見暗接處理,壺口與流、把的上點平呈一直線。而把、流離壺軸心的長度通常是把長于流0.5厘米間,構成了對稱的體形和明確的中軸線,重心降在全器的下部,臥足的處理增強了重心下移的效果,腹以下作適度的內收,控制了中心的高度,增加了生動感,使造形安而不呆,穩而不重。

1/3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