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經濟頻道 > 財經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興業民生等6銀行存貸比逾75% 監管紅線形同虛設

 

CCTV.com  2008年06月14日 08:04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華夏時報  

  存款萎縮,但是貸款狂飆。部分股份制銀行正在以實際行動挑戰“存貸比不得超出75%”的監管紅線。

  今年1至3月,興業銀行存款下滑40億元,貸款還是增加了134億元,本已超標的存貸比,扶搖直上一舉達到82%;還有民生銀行,3月末存款7064億元,貸款5828億元,存貸比也在80%以上。

  4月份更是一發不可收拾,各家銀行貸款投放更急。央行統計口徑的13家股份制銀行,在存款增長651億元的情況下,貸款卻新增了1230億元。存貸比本已瀕臨界點的中信、招行、華夏、深發展,也一舉跨越75%的紅線,興業銀行更是高達88%。

  “運動員”違規,“裁判員”怎麼辦?“對此,現在主要是監管談話。”一監管層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

  紅線不“紅”

  目前看來,監管談話效果並不理想。

  年初,存貸比越線的還只有興業銀行一家,到3月份,民生銀行“搶”進;4月份,又有4家跟進。5月份數據還無從可考,估計超標的更多。

  貸款規模是年初就已既定的,比如今年中行、工行、建行的信貸增量限額分別核定為2800億元、3450億元、3500億元。在早放貸款早生息的觀念驅動下,加上有核定的貸款規模這把尚方寶劍,各家銀行猛發貸款就是自然之事。只是,貸款發出去了,存款卻遠沒有預想的那麼好,存貸比一下子就飆升上去了。

  形成一哄而上的局面,理當是法不責眾這種慣有心態的必然結果。況且,在存貸比這個問題上,法根本就沒規定怎麼個“責”法。上述人士表示,包括存貸比在內的幾個核心監管指標都寫進了《商業銀行法》,其重要程度還是拔得很高,但是,在銀監會層面,就是對銀行的流動性沒有管理指引,其它幾個指標都有。“比如,資本充足率達不到8%,監管部門可以限制其不分紅、不批新的分支機構。”

  難怪,越線銀行一家跟著一家。不就是“談話”嗎?“談話”又談不走銀行的利潤。

  “我們制定信貸計劃,主要考量全年總的信貸規模,對存貸比的考慮不是很多。”某大型銀行信貸部一位人士證實。

  法不“責”眾

  銀行把存貸比管理放到一個比較次要的位置,自然有其説辭。

  作為目前存貸比最高的興業銀行即辯稱,存貸比央行統計口徑是傳統的算法,即用貸款除以存款。但現在負債資金來源已經多元化,如同業存款、券商保證金存款、同業拆借等,這些可以發放貸款的資金並未納入存款序列進行考核。

  其實,考核口徑是不能自圓其説的。當初《商業銀行法》界定的存貸比,就是指的傳統存款。各項貸款(包括墊款)與它的比例,不能越過75%,是一道法律坎。

  存貸比超標,不是統計口徑問題,關鍵還是銀行放貸款造成的。

  “銀行很多時候也是被企業牽著鼻子走的。你要停止貸款,有些企業就可能死掉,原來的貸款也就黃了。銀行就擔心這個。”一位銀行業內人士道出寧可存貸比越線也要不停發放貸款的根由。言外之意,銀行猛放貸是被企業“綁架”的。

  還是北京銀行業協會秘書長孫濤説得直白:“這都是利益使然。”銀行上市了,就是追求利潤最大化,以給股東最大回報。現在利差依然是銀行利潤最大的來源,各家銀行都在放款,哪家銀行又敢不放?

  從銀行盈利的角度講,存貸比越高越好。但是從銀行抗禦風險的角度講,存貸比例不宜過高,因為銀行還要應付廣大客戶日常現金支取和日常結算,這就需要銀行留有一定的庫存現金存款準備金。存貸比過高,資金週轉就可能出現問題。

  只是,無論銀行是要利潤最大化,還是被企業“綁架”,存貸比一再攀升越線,無疑是在“強姦”法律,監管層應該站出來説“不”。

  能充饑反成“畫餅”

  目前,銀監會對銀行業的監督管理,主要是規模管理和比例管理。但是,顯然前者要比後者側重得多。

  “控制總的貸款規模,還是央行把握的。特別是今年貨幣緊縮,央行主要還是運用信貸規模控制。”上述銀監官員表示。

  但市場情況遠比當初預料的變化要快。央行一次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經過本月再次提高一個百分點後,存款準備金率也將達到史無前例的17.5%。但是,信貸投放這種總量控制型的手法並未奏效,至少效果並不明顯。

  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原本是一味猛藥,但是現在已經不能對信貸投放形成“釜底抽薪”。原因很簡單,銀行資金來源多樣化,銀行並不完全靠存款資金來發放貸款。像興業銀行,刨去現在16.5%的法定存款準備金,如果沒有其它資金來源,它的存貸比理論上都不可能超出83.5%。

  “從實施貨幣從緊政策看,控制存貸比比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更重要。”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認為。他説,相對於規模管理,存貸比例管理更有效、更市場化。

  實際上,存貸比雖然是一個考核指標,但目前已經弱化,資本充足率、資金運用程度、風險權重會看得更多些。在衡量銀行風險的幾個指標中,郭田勇對存貸比最為看重。他表示,資本充足率是資本金對應的風險加權資産,而風險如何加權是有主觀因素在裏面的,存貸比對應的銀行存款、貸款,都是硬邦邦的東西。“再説,特別是對國有銀行,考察資本充足率意義不大。在中國,即使資本充足率為負,也不會破産關閉。”

  現在,多家銀行存貸比紛紛越線,郭田勇認為,應該引起監管部門重視。“現在,外資銀行進來了,他們有個存貸比5年的寬限期。問題是,如果我們現在對內資銀行存貸比超標睜只眼閉只眼,外資寬限期過後,監管層又該以什麼尺度監管外資銀行?”

  尤其是,相對於央行的貸款“指標”,存貸比屬法律範疇,在銀行已經對突破貸款規模習慣成自然之後,嚴格執行存貸比不得超過75%的法律規定,或許對緊縮信貸更有成效。“即使沒有規模管理,存貸比也能制約銀行放貸。”郭田勇認為。

責編:金文建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