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首頁 > 經濟頻道 > 收藏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竹刻筆筒意深韻濃

 

CCTV.com  2008年04月09日 16:05  來源:上海金融報  
[內容速覽]  竹刻筆筒是傳統文房清玩中的重器,不光是文人雅士所青睞的文房用品,更主要的是筆筒身上所蘊涵著的文化意韻。值得一提的是,張希黃以“去地陽雕”留青技法雕刻的“山水樓閣”筆筒。

  撰文 顧惠康

  竹刻筆筒是傳統文房清玩中的重器,不光是文人雅士所青睞的文房用品,更主要的是筆筒身上所蘊涵著的文化意韻。清代揚州竹雕大家潘西風曾在筆筒上以隸書刻款曰:“虛其心,堅其節,供我文房,與共朝夕。”對此,鄭板橋大為讚賞,稱其為金陵派第一人,並吟詩頌之:“試看潘郎精刻竹,胸中萬卷待如何?”由此可見筆筒的深邃內涵。

  藝術流派精彩紛呈

  筆筒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據説遠可追溯至1500多年前的東晉。據史書記載,東晉大書法家王獻之自用的一件斑竹筆筒,十分精緻典雅,外形酷似古人用於盛酒的一種圓形壺,竹器表面斑紋就像是裘皮,王獻之甚是喜愛,稱其為“裘鐘”。但由於當時歷史條件的局限,此筆筒上沒有人為的雕刻工藝,僅僅是一種書寫作畫的實用器而已。

  在我國古代,筆筒的興盛期當屬明清兩代,其材質除了我們常見的紫檀、黃花梨、紅木、黃楊木和牙雕等之外,主要還是以竹子雕刻的為多。特別是明代,由於江南地區多産竹子之故,因而出現了眾多的竹雕藝術流派,其中尤數嘉定派、浙江派、金陵派為最,至今仍聲名遠播。此外,徽州的徽派等也名家輩出。這些流派各有自己的獨特藝術風格,其製作的筆筒不僅雕工精細、意境雋永,而且還極具民俗特色,為我國的工藝美術竹雕藝苑添上了燦爛的一筆。

  大師傑作頗為搶手

  這裡舉幾個較為知名的藝術流派,如嘉定三朱的“深刀刻法”,浙派留青聖手張希黃的“留青竹刻”,金陵派濮澄(即濮仲謙)的“竹莖雕”技法,潘西風的“淺刻”工藝,徽派吳元滿、李希喬、方浩等“書法入竹”風格等等。

  其次還有福建上杭、四川江安、湖南邵陽、浙江黃蓉等地的竹貼簧工藝,都為我們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物質與藝術財富。如今人們還能在收藏者或博物館裏見到他們的作品,如嘉定三朱的“松鶴圖”筆筒、“歸去來兮圖”筆筒、“仕女圖”筆筒;張希黃的“山水閣樓”筆筒;尚勳的“竹林七賢”筆筒;濮澄的“八仙過海”筆筒;潘西風的“梅花”筆筒等等。這些傳世珍品,有的以山水風景為主,有的以人物故事為題,有的則兩者兼有,極富詩情畫意,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如今,他們的作品大都相當搶手,是人們競相追捧的對象。上世紀90年代中期,香港蘇富比、佳士得、北京瀚海、中國嘉德、上海朵雲軒等各大拍賣公司紛紛推出他們的作品,都取得了較高的成交率。

  名家筆筒各具特色

  竹刻筆筒不僅用材講究,而且在雕刻技法上,也由於各人的文化修養和對藝術認知程度的不同而各具特色。

  上述的三朱即各有所長。三朱,即朱鶴、朱纓和朱稚徵,為明代傑出的竹刻雕領銜人物,特別是朱鶴,既會詩文,又精篆刻,他的竹雕與一般刻家所不同的是,他不是簡單地在竹材上刻一支竹或一棵樹,而是把自己所需要的畫面刻劃得栩栩如生。比如,《松鶴圖》筆筒上滿刻虬枝老松,仙鶴閒庭散步,似在喁喁細語,呈現出一片悠閒恬靜的場景。

  其次如清康熙年間的竹雕大師吳之?。此人不僅極善圓雕,且更擅長浮雕。他師承“三朱”,所雕的作品層次分明,立體感極強,為“薄地陽紋”技法的創始人。吳之?作品頗豐,流傳至今的多為筆筒,如“荷杖僧人”筆筒、“滾馬”筆筒、“松溪浴馬”筆筒等,無不超凡脫俗,精緻之極。

  而作為竹雕刻門類中以“貼簧”(或稱竹簧、翻簧)製成的筆筒,則較之其他竹刻筆筒的工藝要複雜得多,因它是取竹內壁之黃色表層,並將其翻轉過來貼在木胎上,然後進行雕飾的,故而就更為精美珍貴。

  值得一提的是,張希黃以“去地陽雕”留青技法雕刻的“山水樓閣”筆筒。留青竹刻工藝有“全留青”、“部分留青”之分,其畫面內容多為魚蟲花鳥、山水人物,視擁有者喜好而定。此山水樓閣竹筆筒係張希黃留青竹刻的代表作。作者採用“去地陽雕”的手法,在筆筒表面施以繪畫般的佈局和雕刻,近處的山樹樓閣,遠處的起伏群山,均雕刻得極具層次感,且刀法嫻熟,猶如一幅山水畫。同《松鶴圖》筆筒相比,其又是另一番意境,給人一種賞畫般的藝術享受。

責編:劉慧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