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債危機進入第三波,華爾街第五大投資銀行瀕臨破産,美國政府動用行政力量開始一場前所未有的救援行動──
得有人接下貝爾斯登這個燙手山芋,美國財長保爾森和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相中了摩根大通。這場在兩周內匆匆達成的並購協議,引起了廣泛的市場爭議,也加速了美國金融監管體系的改革。
2008年3月14日至3月17日,次債危機引發的金融風暴之於華爾街,正如同美國中部平原上的龍卷風,縱橫肆虐,而又瞬息無蹤。
這場金融龍卷風,九個月前曾蕩平了貝爾斯登旗下兩家經營次債抵押産品的對衝基金,這一次更以幾日之功便終結了貝爾斯登這家創始於1923年、有著連續83年贏利紀錄的華爾街老牌投行的歷史。在又一次踐踏了人們對次債危機災難性的想象力之後,它似乎揚長而去了。
留在廢墟上的是目瞪口呆的華爾街上的投資銀行家們:根據摩根大通和貝爾斯登3月17日對外宣佈的並購協議,一股貝爾斯登普通股價值2美元。2美元?人們最初的反應是這一定是某個打字員犯下的錯誤,2美元只能在紐約街頭買只熱狗!這還不足3月14日貝爾斯登每股收盤價的1/15,此前的一個月,貝爾斯登的股價一直在每股80美元上下徘徊。而一年多前,在次債危機來臨之前的黃金歲月裏,貝爾斯登的股價曾一度高達每股171.51美元。
3月21日至23日,本年度的復活節長週末,也是摩根大通和貝爾斯登宣佈達成並購協議後的第一個週末。見證了貝爾斯登的大股東和員工持股者們曾擁有的億萬財富在上一個週末之間的灰飛煙滅,人們仍然驚恐未定,只想著能夠在這個宗教氣氛濃郁的復活節週末鬆弛一下神經。
然而,好戲尚未落幕。3月24日早晨,經過又一個週末的談判,摩根大通的CEO傑米?達蒙(Jamie Dimon)宣佈:修改收購貝爾斯登的條件,將換股收購價格提高到每股10美元。
是什麼使得貝爾斯登的股價有如坐上了過山車,在一週以內上下起伏的範圍如此之大?貝爾斯登在本次交易中的財務顧問Lazard,一週以前,剛剛出具了對收購價每股2美元的“公平意見”,如今又為何為每股10美元的價格背書?換而言之,難道2美元和10美元,四倍之差,卻同為“公平”的市場價格?如果股票收購價格的變化代表了各個利益集團在談判桌上下、交易市場內外重新博弈的結果,那麼是誰主導了財富和利益的重新分配,而誰又是這場博弈的贏家和輸家?而目前的結果,是不是就是這場博弈的最終結局?
信心危機摧毀貝爾斯登
貝爾斯登的倒掉,用美國證監會主席考克斯的話説,“不是資本不足的結果,而是市場信心不足的結果”。
單從資本金的角度考慮,從3月10日市場上謠傳貝爾斯登資金流動性吃緊、投機家大量購入貝爾斯登股票的空頭期權開始,一直到3月16日,貝爾斯登和摩根大通達成並購協議,貝爾斯登的資本金比率都始終保持在10%以上,符合美聯儲比照巴塞爾協定制定的“資本金充足”的標準。
問題出在流動資金上。華爾街投行普遍通過金融資産抵押的方式,來獲得日常運營所需的流動資金。3月10日後,由於市場上開始對貝爾斯登抵押品的資産資質信心不足,貸方不再願意提供此類短期融資給貝爾斯登,貝爾斯登的流動資金來源開始收緊,雖經貝爾斯登CEO施瓦茨(AlanSchwartz)出面澄清,也難以穩定市場信心,交易對家隨後開始拒絕和貝爾斯登交易。而貝爾斯登原本擁有的、被考克斯評價為“高質量、流動性優良”、價值超過180億美元的可通過抵押方式取得流動資金的“金融資産池”,也在兩天之內被交易對家們擠兌見底。這樣一來,謠言變成了現實:貝爾斯登無力償還到期債務,瀕臨破産。
如果進入破産程序,貝爾斯登的資産會在市場上拍賣,以償還各級債權人的債務。但是貝爾斯登擁有價值高達約300億美元的金融資産,包括次級按揭貸款、商業房屋抵押貸款證券,以及和抵押貸款證券相關的各種金融資産。這類資産,在次債危機開始後,由於産品結構複雜、價值難以評估,信用評級機構的評級難以繼續取信於人,交易流動性很差,以致沒有交易市場。而如果貝爾斯登持有的此類資産在破産程序中賤賣,則可能會引起市場連鎖反應,各大金融機構和對衝基金持有的此類資産,即刻間有灰飛煙滅之虞。
美聯儲和美財政部緊急救援
得有人接下貝爾斯登這個燙手山芋,而且越快越好。
美聯儲和財政部似乎正有這樣的擔憂,為了防止一場終結貝爾斯登的金融龍卷風會演變成為在華爾街掀起海嘯的颶風,財長保爾森和美聯儲主席伯南克聯合出手了。
首先,他們決定向貝爾斯登提供為期28天、300億美元的融資,這個數字正好覆蓋貝爾斯登在抵押貸款證券的風險敞口。這是美聯儲第一次向投資銀行提供此類貸款。其次,為了防止危機擴散,美聯儲乾脆向華爾街主要的投資銀行開放了原來只向商業銀行開放的貼現窗口,以防它們步貝爾斯登後塵,出現流動性危機。高盛和雷曼兄弟等投行紛紛受益,信貸市場逐漸穩定下來。以至有論者事後諸葛般地認為,如果美聯儲早一個禮拜推出這項“便民”措施,貝爾斯登不會垮。
但是保爾森大概不會同意這樣的觀點。華爾街第五大投資銀行瀕臨破産,這個消息只能使近來暗淡的美國經濟雪上加霜,重創市場信心。一筆300億美元的短期融資也不足以恢復貝爾斯登交易對家的信心,因為他們仍然無法確認貸款到期後,貝爾斯登能否有財力履行合同。貝爾斯登名下的300億美元的各類抵押貸款證券,像個隨時可能引爆的炸彈,在人們心中投下巨大的陰影,揮之不去。得有人接下貝爾斯登這個燙手山芋,而且越快越好。但是,次債危機以來,華爾街各大投行幾乎皆受重創,自顧不暇,誰又能接盤呢?
在保爾森和貝爾斯登CEO施瓦茨的眼中,摩根大通此時仿佛是市場上能夠解困這一危局的惟一的“白馬騎士”。次債危機蔓延以來,因為摩根大通對抵押貸款證券産品風險敞口較小,業務仍然一路高歌猛進。從摩根大通的角度來説,此時也正是購並的大好時機,何況它對於貝爾斯登在市場上領先的證券經紀和清算業務也垂涎已久。3月15日,禮拜六,摩根大通的投資銀行團隊進駐貝爾斯登開始盡職調查。一般來説,為達成一項如此規模的購並,盡職調查可以持續數月。但是財長保爾森卻給雙方下令,必須趕在亞洲市場開市之前,即紐約時間3月16日週日傍晚達成協定。
保爾森此舉,此時有了行政強力干預的嫌疑。畢竟美國是個奉行私人財産權至上的國度。股權交易,本應根據交易雙方的自由意志,按照市場原則進行,實現對股東利益的保護。行政機關設置達成交易的期限,會妨礙交易信息的充分披露,從而動搖雙方交易的基礎,甚至妨礙市場定價機制的正常運作。
責編: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