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官窯瓷器的品種
明、清官窯瓷器,品種繁多,精彩紛呈。成熟于元代的青花瓷,各期皆有傑作,並以瓷入畫,有水墨青花的美譽;釉裏紅瓷更得明初皇家喜愛;五彩瓷乘宋、元紅、綠彩之序,出現了釉上藍彩的新工藝;鬥彩之花于明宣德朝初綻,在明成化朝、清雍正朝兩度怒放;當人們還在欣賞五彩瓷的古韻時,琺瑯彩已攜著大西洋彼岸的異國風情,款款而來;粉彩瓷則並五彩瓷與琺瑯彩瓷之美,于康、雍、乾盛世涉入瓷海,其後一領瓷業風騷二百餘年......彩瓷令人目不遐接,顏色釉瓷亦琳瑯滿目,以雅致簡約亮麗勻靜的風姿閒步于瓷壇。
釉下彩瓷
釉下彩瓷是直接在瓷坯上繪畫,然後入窯在1300℃左右的高溫下一次燒成的彩瓷。
青花瓷
青花瓷是以鈷為著色劑,直接在胎上繪畫,再罩以透明釉,經約1300 C的高溫一次燒成的藍白相間的彩瓷,其主要産地在江西景德鎮。景德鎮在元代就生産出成熟的元青花,當時是外銷瓷。明代永樂、宣德二朝的官窯青花瓷,以深沉的發色為特徵,是繼元青花後的青花瓷的第二個高潮期。明成化朝青花瓷以如脂如玉的白釉配淡雅的青花發色,相得益彰,是其第三個高潮期。清康熙青花瓷,以亮麗的色彩,濃淡分層的水墨效果,將戲曲傳説的美麗、唐詩宋詞的意境再現于瓷畫,是青花瓷的第四個高潮期,也是最高成就期。青花瓷還繁衍出數十個小品種,如青花金彩、青花五彩、黃地青花等。
釉裏紅瓷
釉裏紅瓷是以銅為著色劑的高溫釉下彩瓷,始見於元代。它與元青花是釉下彩瓷中的姐妹花。明洪武時期,釉裏紅瓷、青花瓷與白釉瓷平分官窯瓷秋色,釉裏紅瓷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明正統朝以後,數朝都未燒制出成功的釉裏紅瓷。直至明末,釉裏紅的燒制技術得以恢復,並在清代康熙朝、雍正朝官窯二度重放異彩。
青花釉裏紅瓷
青花與釉裏紅共燒的瓷器稱青花釉裏紅瓷,元代始見。青花用鈷繪畫,而釉裏紅則用銅作著色劑,都要燒出好的色澤來,十分不易。但清代雍正朝完全可以做到綠葉配紅花,且兩者呈色皆佳。
釉下三色瓷
釉下三色瓷又稱釉下三彩瓷、釉裏三色瓷。它是清康熙時期創制的新品種,數量較少。三色為釉裏紅、青花、豆青釉或米黃釉。前二者以繪畫形式錶現,豆青釉色極淡,近於白色,往往做輔助紋飾,似印章上的薄意雕。造型多見花觚、天球瓶、筆筒。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