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經濟頻道 > 宏觀 > 正文

關注收入差距--同一企業 收入咋差這麼多

CCTV.com  2007年12月17日 08:34  來源:人民日報  

  富子梅

  相對於近年來國民經濟增長和勞動生産率提高的速度,企業普通員工的總體收入水平增長偏慢,企業內部收入差距越來越大,有的企業甚至高達百倍──

  普通員工工資增長慢,企業內部收入差距大

  趙淑珍在北京一家公司做人事主管已經十多年了,説起企業內部收入差距,直感嘆“差距越來越大了”。她介紹説,同一個公司的不同崗位、不同部門間收入相差少則十倍,多則上百倍。“目前工資水平的高低及調整幅度、調整時間,都由公司老闆説了算。對收入不滿意的職員只能選擇跳槽,沒有跟老闆討價還價的餘地。”

  差距不僅體現在月薪上。蘇明在杭州一家合資企業工作。據他介紹,企業的管理層收入是“節節上漲”,除了不菲的年薪,還有股權、期權、保險以及各種活動經費。一般員工則只拿固定工資,而且幾年都不漲。北京市的小尹在一家外企駐中國公司工作,同事間收入一直不透明。那裏普通員工每月只能拿三四千元,中層則能達到十多萬元,相差25倍左右。

  同在一個單位,收入存在一定差距,多數人表示理解。“多勞多得嘛!”“企業員工分層,收入肯定也得分層,人家有本事,拿多點很正常。”

  引起人們不滿的是,差距越拉越大,一部分人的收入總在快速上漲,而大多數普通員工的收入卻總在原地踏步,收入的調整沒有明確的“規矩”可循。

  “公司內部工資調整幅度一點都不公開。我所在的部門説是普通職員每年工資平均上漲4%左右,具體到每個人漲多少,還要看部門經理的印象分。而部門經理漲多少則是秘密。為什麼不敢公開?還不是調整幅度差距大。這樣只會使差距越來越大。”小尹和他的同事最近總議論這事。

  “去年公司利潤大增,我們本以為工資也該漲點。結果,高層管理者又拿分紅又拿獎勵,我們的工資還那樣。可能老闆覺得企業形勢好,都是那幾個人的功勞,跟普通員工沒關係。”蘇明説了一些普通員工的不滿。

  企業內部收入差距大,特別是普通員工收入增長慢,並非個別人的感受。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於工資水平的一份調研報告也表明,相對於近年來國民經濟增長和勞動生産率提高的速度,企業員工的總體工資水平增長偏慢。雖然國家採取了一些推動工資增長的政策措施,但是職工工資總額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仍然在低位徘徊。以製造業為例,1998年人均人工成本佔同期人均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為18.8%,到2003年,這個數據下降為14.9%。

  差距激勵效率,但長期、過大的差距需要改變

  客觀上講,企業內部存在收入差距是合理的。“收入差距實際上是人力資本差別的體現。”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説。他表示,畢竟工資性收入的高低是由勞動者素質和勞動力的供求關係決定的。不同勞動技能的勞動者,創造財富的多少不同,其差距就直接體現在工資水平上。同時,勞動力市場的供求變化,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收入水平。比如,普通技能的農民工隊伍龐大,供給充足,得到的工資就會偏低。而高級技工數量少,供不應求,勞動力價格就高企。

  “我們首先要肯定這種企業內部拉開收入差距的積極意義。”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周民良研究員這樣認為。他説,過去計劃經濟時代,都吃“大鍋飯”,收入是沒有明顯差距,但不能體現人力資源的真正價值,不利於激發人的創造性,也不利於激發企業的活力。

  但專家也普遍認為,如果這種收入差距過大,而且一方總在增長,另一方很少增長,不論對企業還是對社會,負面影響都不容忽視。

  趙淑珍告訴記者,她所在的公司,曾經一次辭退一個部門的幾乎所有職員,理由是這些人共同要求漲工資。後來,趙淑珍在招聘新員工時,按照老闆的要求不但沒提高工資,反而將原來的工資下調了10%。“人是很快招滿了,可工作效率總也上不來,最後是反反復復地辭退人,再多次招聘。花費時間、人力不説,還因為這個部門影響了整個公司的運行效率。”蔡?認為,過大的收入差距,不僅挫傷勞動者積極性,而且不利於企業的長遠發展。“隨著勞動力市場的不斷發育,會有越來越多企業體會到,歧視勞動者最終受損失的是企業。”

  此外,蔡?認為,從整個社會經濟發展來看,如果普通勞動者收入長期不能得到提高,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很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即居民收入增長緩慢,就業無法擴大,社會穩定受到影響,進而影響投資環境,反作用於經濟發展,導致人均國內生産總值一直徘徊在中等收入階段,難以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

  市場導向與政策調節並重,增加普通勞動者收入

  企業只要不違背最低工資法規,自己決定內部收入分配狀況也是其權利範圍。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改變企業內部收入差距擴大的狀況?

  專家認為,目前勞動力市場化程度已經很高,勞動力價格總體上還應讓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用市場的“手”來配置勞動力資源。但是,職工工資增長與否、增長多少,不能完全讓企業主説了算,而是要有一個機制保障。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工資所所長蘇海南介紹説,在國際上,職工工資普遍採用“工會、政府、僱主三方談判”來實現調整。目前,我國不少省份已開始推行工資集體協商制,讓勞動者組織起來,靠集體的力量,跟僱主進行談判,改變工資由企業單方面決定的現狀。他指出,這是一個方向,但目前還不夠完善,還需要有關政府部門在其中充分發揮作用,讓職工真正敢談、企業願談,雙方能談得攏。

  此外,政策的調控也不可或缺。周民良研究員指出,要加強政策的科學調控能力,切實重視提高中低收入者的基本工資與福利。首先,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及價格上漲程度,及時提高城鎮居民與農民工最低收入保障標準,增加長期工作在老少邊窮地區的各類人員的工資與補助,增加勞動強度大、崗位艱苦等工作人員的福利,及時上調最低工資。其次,要完善個人收入調節稅制,對高收入者實行適當的稅收調節,對企業實行適當的稅收優惠政策,鼓勵企業把更多利潤用於改善職工的工資待遇。

責編:張福偉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