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07年,從整個市場的角度,堆砌怎樣的華美修辭來描述它的快速發展似乎都不為過。但表面上的花團錦簇也掩蓋了市場一貫的險惡崎嶇。磕磕碰碰間,新股民也成了老股民了。不過,對他們而言,比起在市場的起落中摔打更為讓人鬱悶的,恐怕就是落入那一處處有心或無意掘出的“陷阱”了。
在這裡,我們評選出了2007年裏最經典的“十大忽悠”案例,雖然它們未必是市場裏跌幅最大、套牢股民最多的“罪大惡極”者,但它們各自誘人入彀的花巧,和從其中能得出的教訓,卻能給我們以最多的啟發。
十大忽悠之“估值靠不住”類
下半年裏,由於機構投資者主導了市場行情,而機構投資者的投資決策多建立在研究機構的估值基礎上,自然而然的,估值成為了市場的關注熱點。但中小投資者們很快發現,按照機構的估值操作,往往與市場的走勢南轅北轍,無怪乎有散戶牢騷道:“估值靠得住,大象能上樹。”
1、“天價還是神話”的中國船舶 (600150)
忽悠記錄:
中國船舶以831%的年內漲幅(截至10月11日,未做複權處理)和“中國A股市場首只200元股”等等出色表現完美地詮釋了“藍籌”的涵義。但該股從10月11日沒能戴穩“A股市場首只300元股”這頂新的高帽開始,一路驕傲高飛的股價就一口氣落了下來,截至12月7日,收盤價為211.38元,較10月11日最高價300元下跌近30%。
事件回放:
通過定向增發形式,中船集團成功借殼原滬東重機,實現其造船業務的整體上市,無疑是2007年裏多起借殼上市案例中最為經典的一個。我國不斷增長的國際貿易帶來的對海洋運輸和船舶製造持續旺盛的需求,控股股東中船集團持續地將各造船廠資産注入公司的預期,為許多研究員在對中國船舶進行估值時提供了太多的溢價。統計各份關於中國船舶的估值報告,其中最樂觀者給出的估值其2008年市盈率最高達到將近50倍,而12個月內目標價的最樂觀估計為400元!
事實上,預支未來發展潛力的估值完全經不起市場調整的檢驗。在10月間,公司的股價終於被日漸增大的調整壓力壓垮,截至11月23日,中國船舶達到近3個月內的最低價190元,從最高價300元下跌超過30%。
記者觀察:
分析師們在對公司進行估值時考慮到將要注入的優質資産的影響本是無可厚非的,但是我們也注意到:第一,承諾中並無相關資産注入的詳細確定的時間表,因此將這部分資産完全計入公司未來1~2年的盈利預測中是不盡恰當的;第二,計算相關資産注入後的業績貢獻時,多數研究報告是建立在現有行業景氣的基礎之上,但由於資産注入時機未定,因此,分析師們其實是對其盈利貢獻做出了最樂觀的預計;第三,中船集團的資産注入承諾在7月底8月初就已出臺,但以此為據密集地上調公司估值的報告則扎堆在9月至10月間,估值調整動態和公司基本面信息變化明顯脫節。
忽悠星級:★★
2、“不是踏空就是站崗”的中國神華 (601088)
忽悠記錄:
有句老話: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如果拿這句話來形容研究機構在對中國神華估值屢屢出錯的事件時,則多了那麼一絲苦澀的滋味。中國神華上市前,機構預測的合理價格價為50元上下,結果卻開在了68元;眼見勢頭不對的機構忙不迭把估值上調到70-75元,結果神華又一口氣漲到了90元以上;在隨後幾日滬指大跌的影響下,神華的股價很快回到了80元左右;但在這個位置也終究沒有堅持多久,寬幅震蕩了十幾個交易日以後,又一路山崩水瀉,跌回到了62.66元,才算稍稍穩住陣腳。説起來,機構判斷頻頻失誤事小,慘的是在機構上調估值後,趁熱追進的股民們紛紛在高價被套,而解套則遙遙無期。
事件回放:
今年三季度裏,中海油服、建設銀行、中國神華等大型央企回歸在市場裏掀起了一陣波濤。為實現監管層“攤低市場估值水平的願望”,新股發行價格的市盈率水平都大幅低於A股市場可類比企業的市盈率水平。而新股上市後,市場上對於這些價格偏低的新股的熱烈買興又迅速推高了它們的價格,使其市盈率水平表現出迅速向A股市場水平回歸的趨勢。而且,由於這部分企業的特殊地位(央企、行業龍頭等等),市場往往認可其估值的市盈率高出A股市場上的可類比企業。
於是,新股的價格在市場整體高市盈水平和企業個體溢價因素的雙重推動下,股價大幅上漲。而市場規律決定了,這樣的股票往往不會在它“應有的價位”就穩穩停住,而是很有可能帶著巨大的慣性繼續上漲,從而把機構們早先的預測遠遠拋在身後。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些“反應迅速”的研究機構則根據市場反應迅速上調了估值。表面上,這些短期內被修高的估值跟從了市場的趨勢;但如果在一個更長期的時間段裏審視,我們發現,這些從市場出發的估值的嚴謹性大成問題。於是我們有了跌幅超30%的中國神華,和在90元左右被套的近300億資金(10月12、14、15三日的成交額之和)。
記者觀察:
各研究機構在給神華這樣的企業做估值時可謂“老辦法遇到了新問題”,陷入兩難境地。他們發現,即便不考慮A股市場整體估值水平已經偏高,以市場現有市盈水平給這些新股估值,也會無法追隨市場的強烈購買慾望,導致估值大大偏低;而如果在估值中預先考慮到市場反應,以種種理由給予更大幅的溢價,則得出的估值又完全經不起市場調整的檢驗。在這種兩難局面的壓迫下,我們注意到一個微妙的變化就是:10月中下旬出爐的許多研究報告中,僅給出了對企業的評級,而具體的估值,則被有意地忽略掉了。
10~11月間的這輪調整,許多大盤藍籌股股價都遭遇了重挫,從而也清楚昭示了大盤藍籌股中存在的泡沫。而在10月前市場的上漲階段,那些給出過高估值的研究報告不能不説在泡沫的持續膨脹中多少發揮了作用。但由於這種兩難局面的存在,我們也許可以不必過分苛責那些給出了過高估值的分析師們。不過,正如在本刊從前的專題文章中所提到的,我們應當仔細檢討“給出估值”這件事情的本身。
忽悠星級:★★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