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瓊州海峽跨海工程前期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在海口召開,原則通過了《瓊州海峽跨海工程規劃研究工作方案》和《瓊州海峽跨海工程規劃研究工作大綱》,標誌著世界級的瓊州海峽跨海通道工程前期工作已提速。6月8日記者再次採訪了政協海南省委常委、中國經濟思想史學會副會長王毅武教授。
天賜良機——跨海通道助推海南“質的飛躍”
“跨海通道是海南開展區域經濟合作的關鍵一環,這無疑是近期最大的利好消息之一。”對於已提上日程的瓊州海峽跨海通道建設,王毅武連連擊節叫好。在他看來,交通運輸的便捷能從根本上讓海南經濟快速發展,讓海南與周遍地區的經濟合作有更堅實的支持。
“有句老話説的好‘要想富,先修路’。”王教授解釋説,想達到區域經濟的一體化,市場一體化是前提,而要實現市場一體化,交通一體化就是根本。王教授表示,從地理位置來看,海南與周遍地區的經濟合作優劣各半,優勢是海南四面環海,船運等海洋産業前景無限,但劣勢恰恰也體現在這一點上,運輸模式的不健全、與大陸地區的一海之隔,時常讓不少機會“望而卻步”。
“一旦跨海通道形成,海南交通就將實現‘三位一體’,在區域經濟合作中,對外來投資的成本與風險降低了,吸引力必然無形增大。”王教授坦言,在海南生態建省、工業立省,加快發展自由貿易區的前提下,交通便捷顯得尤為重要。王教授表示,海南雖然是目前中國最大的經濟特區,但其基礎設施差、經濟底子薄,目前海南的旅遊業與農業發展相對快些,但仍有很大升級空間,而工業發展還處在“萌芽”階段。正因為如此,海南才要更積極融入到與周遍地區的區域經濟合作中去,力求“事半功倍”地發展島內經濟,提升整體實力。
“在自由貿易區建設還處在摸索階段下,海南可以吸引與之合作的資本仍是低投入、低成本的人物力資源,但幾年下來,海南經濟未出現人們期盼中‘質的飛躍’,根本還是交通不便。”王教授説,在海南努力謀求“瓊粵”、“瓊臺”、“瓊桂”等區域合作時,跨海通道建設無疑是促成海南與多地區經濟合作的“催化劑”,使海南在區域經濟合作中有望不再“陪太子讀書”。
機不可失——海南特色經濟迎來“黃金時間”
“跨海通道要真正發揮功能效應,大概需要10到20年的時間,這段時間既是海南吸引區域經濟合作的關鍵,又是發展海南特色經濟的‘黃金時間’。”王毅武教授展望道,如果説中國改革開放第一個十年時的1988年——海南建省辦特區之際,是海南經濟發展的第一段“黃金時間”的話,那跨海通道建設的20年內,海南將迎來其經濟騰飛的又一良機。
“因為從根本上來説,要想吸引區域經濟合作夥伴,海南必須得有能‘拿的出手的見面禮’,那就必鬚髮展海南的特色經濟,比如:海洋産業、旅遊産業、熱帶農産品等。”王教授進一步闡述,能夠促成地區之間全方面合作的根本是“三個同一檔次”:生産力;市場發育;人口素質。目前來看,無論是以上任意一點,海南與粵、臺等地都有不小的差距。
王教授表示,僅憑一個準備建設且週期不短的跨海通道、一個構建自由貿易區的設想,遠不能在未來20年內充分滿足其他經濟發達地區與海南謀求更多、更實惠區域經濟合作的“胃口”。
“為此,在全力配合跨海通道建設的同時,海南今後的發展重點還應該是從島內的基礎設施完善及加速特色經濟發展著眼。”王教授説,跨海通道的建設週期,對海南的本島經濟建設來説,其實就是“稍縱即逝”的機會,只要海南在這10到20年裏,GDP能夠升至或接近全國中等或中等以上水平;海洋産業、旅遊産業及特色熱帶農産品市場初具規模;隨著海南大學步入“211工程”的加快及一系列中高等院校的完善,海南中高端人才培養及利用進入良性循環,那麼等到“天塹變通途”的那天,海南就有足夠的資本謀求加深與更發達地區的全面合作,屆時海南的經濟有望出現更大的飛躍。
時不我待——大力發展海南島嶼經濟産業
“我這裡説的‘3+2+1’,是相對於‘9+2’而言較小範圍內的區域經濟合作,也就是説,從地理位置來説,海南應該更重視與幾個‘鄰居’間的合作——即‘粵瓊桂+港澳+臺’。”
“對海南這個基礎相對薄弱的省份來説,如何在短期內實現資本積累很重要。”王教授建議説,海南有著獨特的地域優勢,大力發展島嶼經濟的海洋産業值得期待。王教授指出,目前在海南有“資質”建設優良港口的地方不下數十處,在前期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可以在發展已有港口的基礎上,在東線和西線再增加幾個船塢,具體位置最好分別靠近文昌航天城和西部工業走廊中心區。這樣在港口承擔周遍地區交通貨物運輸的同時,又可以開展一項相對低成本、低人力投入的海洋産業——修船及補給海運。
“其實這點上,海南完全可以參照新加坡的成功經驗。”王教授進一步指出,新加坡在上世紀中葉經濟起步的初期,其原始積累就是從港口的海運補給及船塢的修檢船隻開始的。結果,經過不到20年的時間,新加坡不但完成了經濟飛躍所需的資金積累,還形成了自己又一優勢産業——造船。王教授同時表示,海南大學很有希望在一兩年內就取得“211工程”院校的“入場券”,可以通過在海大增設海洋學院及船隻修理及建造方面的專業,來完成中後期的人才貯備。
“等10年到20年以後,海南已經可以通過修理、補給過往各大型船隻,積累一定的資金和經驗,又完成了島內相關人才的培養。”王毅武教授表示,相對於其他建設成本大、週期長、收益慢的發展,推廣類似“由修理、補給船隻”到“修、補、建”一體化的模式,對海南這塊各方面相對落後的地區來説很划算。其優勢在於:前期的投入相對小;人才需求量不巨大;資金及經驗積累速度快。
“屆時,跨海通道也差不多打通,到那時,其他經濟發達地區主動找海南謀求合作的機會就大多了,海南區域經濟合作也就有望迎來更多、更實惠、更有效益的合作。”王毅武教授最後自信地表示。(崔曉)
責編: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