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6月4日電(記者謝登科、張旭東、韓潔)相繼發生的特大自然災害,複雜多變的國際國內經濟環境及發展過程中遭遇的種種不確定因素……2008年,成為中國經濟經受巨大挑戰和嚴峻考驗的年份。重重壓力之下,中國經濟穩中求進,迎難而上。
當前,冷靜客觀地看待經濟的變化和走勢,及時、靈活地採取對策,把握好宏觀調控的節奏、方向和力度,是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的關鍵。
穩中求進——國民經濟朝預定調控目標發展
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防止大的顛簸和起落,這是今年經濟發展的基本要求。
中央在安排今年的經濟工作時突出強調,要堅持好字優先,推動科學發展,必須按照控總量、穩物價、調結構、促平衡的要求,把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作為當前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
今年以來,全球經濟增長放緩,通脹壓力加大。我國宏觀經濟發展努力適應變化,克服困難,穩中求進。我國實際消費增長平穩,固定資産投資增速放緩,對外貿易順差比去年同期有所減少,全社會總需求增長呈現快中趨穩的態勢。從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最新宏觀經濟景氣指數看,我國宏觀經濟預警指數從今年初開始,連續亮起“綠燈”,顯示當前宏觀經濟運行處於穩定區間。
從宏觀經濟運行的趨勢和已公佈的統計數據來看,國民經濟運行正在朝著預定的調控目標穩步發展。這一來之不易的局面充分證明:中央採取的各項決策和方針政策是及時、正確和有效的。各地區、各部門在貫徹徹中央決策和部署上付出的艱辛努力是有效的。
當前,我國經濟運行繼續保持總體平穩態勢,農業生産形勢較好,夏季糧油有望獲得較好收成,生豬生産恢復勢頭繼續向好,工業生産基本平穩,市場消費持續較旺。這些信息顯示,雖然汶川大地震對災區經濟造成了嚴重的創傷,但相對中國宏觀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整體態勢而言,其影響仍屬局部,中國的宏觀經濟運行理應並完全可能經受住這些衝擊,不會改變經濟發展的基本面。
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全局,在一手毫不鬆懈地抓抗震救災的同時,要堅定不移地抓經濟發展,進一步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著力控制物價上漲,著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這是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突出強調的重要內容。可以看出,進一步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既是應對當前經濟發展中諸多矛盾和壓力必須遵循的一條基本原則,更是做好今年經濟工作必須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
形勢複雜——宏觀調控壓力進一步加大
在整體經濟運行平穩較快發展的同時,必須清醒地看到,汶川地震對災區經濟造成嚴重影響,也對整體經濟運行增加了一些新的不確定因素,加上國民經濟運行中長期積累的一些老問題與新情況、新問題交織並存,更加劇了宏觀經濟形勢的複雜性,並使得宏觀調控的壓力進一步加大。
對此,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增強憂患意識,始終居安思危,未雨綢繆,妥善應對可能面臨的挑戰和風險,及時化解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和問題。
地震災害發生後,宏觀調控面臨的挑戰更加突出。一方面,為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結構的平衡,需要強調抑制流動性過剩;另一方面,災後重建、恢復生産導致受災地區基礎設施投資和信貸需求的猛增。
“各種不確定、不可測因素的疊加效應,使我國宏觀調控面臨的環境更加複雜。”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授張孝德説。
值得注意的是,地震之後通脹壓力進一步加劇,目前宏觀經濟運行的最大風險仍然是物價全面上漲的壓力。
商務部3日發佈的最新價格監測數據顯示,國內36個大中城市重點監測的食用農産品價格總水平已連續8周呈環比略微回落態勢,但生産資料仍保持高漲,這表明成本推動對物價上漲的壓力仍然較大。
災後大量基礎設施重建,必然會增加未來一段時間內對水泥、鋼鐵以及銅、鋁、鋅等基本金屬和建材的需求,對上遊生産價格的衝擊也不容忽視。
央行金融研究所新近的分析報告認為,儘管國內投資需求近日有所回落,但地震災區災後重建會推動固定資産投資高速增長,再加上目前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階段,投資回報空間仍然較大,因此未來投資仍有較大反彈壓力,同時,國內信貸需求仍然旺盛,災後重建也勢必進一步增大信貸資金的需求。
當前在經濟領域,價格上漲壓力仍然存在,部分地區煤電油供應較緊,財政支出壓力較大……毫無疑問,這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正在對宏觀調控的節奏、方向和力度帶來嚴峻挑戰。
迎難而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在面臨諸多挑戰和不確定性因素影響下,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任務很重。在保持宏觀經濟政策基本穩定的同時,針對經濟生活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適時運用財稅、金融等多種手段加以靈活調控,是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需要,更是對宏觀調控的考驗。
今年前4個月,貨幣信貸增速有所放緩,從緊貨幣政策的效果初步顯現,但貨幣信貸反彈壓力仍然較大。“從總體上看,當前宜保持總量政策穩定,加大結構調整力度。要繼續實施從緊貨幣政策,加強流動性管理。”央行金融研究所宏觀經濟分析小組認為。
專家指出,雖然貨幣政策在總體上依舊實施總量控制,但應統籌考慮災區和非受災區的不同情況,比如,在地震災區可相機實行一些見效迅速的應急政策。
地震發生以來,央行已經實施了一系列靈活的金融調控政策支持災區重建。除了加大對災區貸款的支持力度,央行還決定受災嚴重的成都、綿陽等6市州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暫不上調。此前,央行已宣佈自5月20日起上調國內存款類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
面對地震給當地造成的嚴重損失,中央明確要“舉全國之力多渠道籌集災後重建資金”。中央財政今年先安排700億元,建立災後恢復重建基金,明後年繼續做相應安排。財政部長謝旭人表示,財政部門迅速行動,主動研究提出抗震救災的財稅政策,統籌考慮災區恢復重建資金的需要。
央行金融研究所宏觀經濟分析小組建議,地震後應抓住災後重建的契機,進一步加大財政對民生和基礎設施建立的投入,有保有壓,加快財政支出結構調整,促進整個經濟結構的優化。
財政傾力向災區傾斜,這完全符合抗震救災的需要和實情。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説,但地震並沒有影響中國總體運行,宏觀調控面臨的主要任務也沒有發生變化。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安體富表示,考慮到當前宏觀經濟面臨的主要矛盾仍是通貨膨脹壓力大,必須要在經濟發展和抑制通貨膨脹之間找出一個平衡點,而要做到這一點,難度不可低估。
特殊時期,特殊考驗。中央已經明確提出,要堅持一手抓抗震救災工作,一手抓經濟社會發展,並要求堅決打勝這兩場硬仗。只要堅持以科學、求實、沉著、冷靜的態度應對前進道路上遇到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堅定信心,紮實工作,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國經濟的航船必將平穩前行。
責編: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