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心理專家:每個見證災難的人都可能被影響

 

CCTV.com  2008年05月29日 10:07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國青年報  
[內容速覽]  “每一個見證災難的人都可能被災難影響,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儘量撫慰他們心理上的傷痕。直接受災人群通常被認為是心理創傷的主要受害者,但申荷永教授認為,不僅僅是直接受災的人需要心理援助,更多的外圍人群更加需要我們關注。

  “每一個見證災難的人都可能被災難影響,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儘量撫慰他們心理上的傷痕。”復旦大學心理分析與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申荷永教授這樣説。

  “從廢墟中出來,看見那些殘肢,看見那些覆蓋著泥砂的屍首,聽見老人、孩子或女人證實親人罹難後的失聲痛哭,聽見那些廢墟中低微的呼救聲,我忍不住眼淚,控制不住自己的悲傷。”前不久,一位前方記者在給同事的留言中這樣説。而那些每天流著淚關注電視中救災直播的人,更是難以計數。

  直接受災人群通常被認為是心理創傷的主要受害者,但申荷永教授認為,不僅僅是直接受災的人需要心理援助,更多的外圍人群更加需要我們關注。這些人群包括倖存者、現場的記者、營救第一線的武警官兵、身處外地的川籍人士,甚至包括時刻關注汶川地震、瀏覽了許多相關圖片的人。

  “對於災後倖存者,他們失去了太多,無論是身體還是精神上的苦痛都很重。有些人不得不面對親人去世、一無所有的現實,因此我們的工作重點在於刺激他們的生存慾望。”申荷永説。

  “身處救災一線官兵見到了太多的死亡、太多的遺體,他們的救援能力是有限的,有很多生命他們來不及救,這也很容易導致救援者自身心理耗竭,産生失落、憂傷、挫折,甚至幻滅感。”申荷永説,“我也曾經當過兵,據我所知,不少參與此次抗災工作的戰士都只有十七八歲。在此之前,他們可能從來沒有面對過如此慘烈、殘酷的場面,這樣的經歷給他們帶來的心理創傷可想而知。”

  有調查顯示,在台灣南投震災後,三成參與施救的官兵有精神上的困擾,比如會有失眠、噩夢、不敢見人等反常表現。“我們要做的工作,也應該包括如何針對這部分人群進行及時的心理援助,讓他們在抗災之後儘快地恢復到平常的生活中去。”申荷永説。

  對於身處外地的川籍人士,及時的安撫也是很重要的。“我知道,絕大部分身在外地的四川人在得知地震的消息後,都有立即回家的強烈願望。當然,交通等現實情況並不允許他們這樣去做,但他們的複雜心情絕對是可以理解的。無法與家人並肩作戰,很可能使他們産生負面情緒,而這,同樣也是心理援助需要關注的一個問題。”

  申荷永分析,隨著時間的推移,倖存者在災後可能經歷的幾種心理狀態:

  首先,在初始階段,他們可能會産生一種英雄主義、利他主義和樂觀主義的情緒,因為與那些遇難者相比,自己“還不是最慘的”;之後,是清理階段,人們會探究及討論有關災難的事實,試圖將事實拼湊起來,搞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在接下來的幻想破滅階段,人們則會表達出一種挫折及憤怒的感受——災難後所産生的生活問題也將成為他們受挫及憤怒情緒的來源。

  申荷永説,在治療過程中,支持系統對於心理復原非常重要。“災難之後,大部分人會有情緒或心理耗竭,而創傷之後的壓力是個動態過程。對於個人來講,最重要的支持系統就是家庭。遷移和密集的災後重建工作會破壞人們和原有支持系統的關係,因而要鼓勵他們多跟家人或朋友相聚在一起。對於很多在災難中失去家人和朋友的人,救助團體應該予以力所能及的幫助和關懷。”

責編:李菁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