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近距離”溫暖釋放悲傷

CCTV.com  2008年05月22日 10:05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解放日報  
專題:四川汶川大地震心理援助站

  “在詢問災區群眾家庭情況時,這段日子一開口就直白地問‘有沒有親人在地震中遇難了?’是明顯不妥的。”今天,復旦大學心理學教授申荷永在災區現場告訴記者。這位目前國內唯一的心理分析博士生導師,眼下正帶領復旦心理救援隊在德陽等地積極開展心理援助工作。

  心理救援隊員的帳篷搭在受災群眾中間,“近距離”接觸那些在地震中心理受到極大創傷的受災群眾。救援隊員表示:“目前我們的援助對象,主要是在地震中失去親人的學生,今後還會逐步向兒童轉移。”

  援助隊成員高嵐目前的援助對象,是一名在地震中父母雙亡的高三女生。她説,“走進受災學生的心裏,幫助他們釋放悲傷,但又不能讓他們産生依賴感。畢竟我們不能永遠陪伴在他們身邊,今後的路還要靠他們自己走下去。”

  針對災後心理援助和心理重建特點,救援小隊目前設計了“個別輔導”、“團體輔導”、“互動講座”、“集體影視”和“生活環境”5項計劃,同時進行心理援助,以期達到最好效果。比如前幾天,他們就為災區群眾集體放映了《泰坦尼克號》,並在看完電影之後組織團體活動,與受災群眾一起分享體驗和感受。

  據悉,目前上海志願者報名到災區擔任心理輔導工作十分踴躍,但在申荷永教授眼裏,並非學過心理學的人就能夠成為合格的心理輔導員:“許多志願者的心理素質不夠硬,承受能力不強,聽到受災兒童的悲慘境遇時,往往忍不住自己大哭起來。其實心理輔導員適當流淚,有時能打開受災兒童緊閉的心扉,但必須有克制。失聲痛哭,往往會起反作用。”更多專家提醒,心理輔導員一定要避免有意無意地讓受災群眾回憶起親人身亡的種種細節,“那樣只會加重痛苦,造成二次創傷。我們工作的目標,是通過積極有效的方式,來轉化和消除創傷的負面影響。”

責編:李菁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