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心理所組織的第二批6名專家奔向四川。隨後,該所還將組織400名左右心理專家奔赴災區。中科院心理所所長張侃説,估計30%以上受災群眾會産生各種心理問題。他還提到,災難現場對那些參與救援的年輕士兵、醫生以及在災區進行報道的記者也會有所影響。“我們不僅要把災民從廢墟中救出,還要讓他們作為健康的個體回歸正常的狀態。”他説。
此間專家説,重大災難引起一系列心理反應如果過於強烈或持續存在,就可能導致精神疾患。有研究表明,重大災害後精神障礙的發生率為10%—20%,一般性心理應激障礙更為普遍。
傷員和孤兒1/3有心理障礙
在四川汶川大地震災區進行救援的的浙江省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組組長趙國秋稱,通過他對在四川江油人民醫院的傷員和孤兒進行心理危機評估,有三分之一的人存在較為嚴重的心理障礙。
趙説,嚴重理障礙的症狀,一般表現為睡眠障礙,有的人整夜不眠,噩夢不斷;有的人驚恐,敏感,老是感覺房子要倒了,經常在睡夢中驚叫“快逃,快逃……”;有的人情緒十分低落,甚至表現出對身體的嚴重創傷以及丟失的財産毫無所謂。
成都市第四醫院心理危機干預中心主任袁茵對媒體稱,根據成都四院的統計,“目前看到的心理出現異常情緒的,主要是孩子。”袁稱,大地震過後,很多孩子對樓房、建築物以及房間內産生恐懼和抵觸情緒。有的孩子在房間裏無法入睡,甚至哭鬧不止。
研究還發現,地震孤兒容易出現頻率較高的症狀,比如控制不住回想受打擊的經歷;遇到與創傷事件多少有些近似的場合或事件時産生明顯的生理反應;過分的驚跳反應;對未來失去憧憬等。
救助者亦會産生心理問題
心理專家同時提醒説,大量沒有受過訓練的年輕士兵和醫護人員,以及深入災區報道的新聞記者,暴露在重大危機面前,災區的慘烈和救助的無奈可能使得他們的心靈短期內受到極大損害。
災民在受傷後,可以獲得救助,而救助人員本身則要連續不斷地暴露在慘烈的場面中,“現在我們很多士兵、醫護人員和記者都很年輕,甚至有很多是80後,在這種情況下,對他們是很大的傷害。”“其中參與救助的十萬部隊士兵,因為交通困難,有的戰士要在那始終堅持下去不能輪換,不僅身體疲憊,而且心靈上受到的衝擊程度是最大的。如何對這群人儘早實施心理救援,也是我們這次工作的重點之一。”張侃説。
張侃同時指出,很多記者倉促上陣,“我們得到的一些消息,因為沒有心理防護的準備,有一些媒體的朋友在當地已經失去戰鬥能力,完全崩潰。”專家説,要對救援人員進行快速的基本心理干預技巧培訓,一方面使得他們在進行救災活動時能夠對災民進行基本心理疏導,另一方面提高其自我調節能力,避免心理枯竭,提高工作效率並維持工作熱情。
災後心理援助分三個階段
專家介紹説,災後心理援助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應激階段,這段時間裏,生存是第一要務,在這一階段,人們聯合起來對抗災難,心理問題並不明顯;第二個階段是災後階段,一般是從災後幾天到幾週之內。在這一階段,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凸顯出來,如果沒有伴隨相應的心理援助,災民馬上就會因為發現災難的損失和重建的困難,而感到強烈的失落;第三階段是恢復和重建階段,這個階段可能需要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我們現在做得越多,他以後發生心理問題的幾率就越少。我們可以大致估計一下,這次出現嚴重問題的人不會超過10%,有可能能控制在5%,多數人不會出現嚴重問題”。
責編: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