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你的感覺是什麼”——遭遇這場突如其來的地震,倖存者的體驗是撕心裂肺的,你這種輕飄飄的話會令他討厭;
“你能活下來就是幸運的了”——倖存者常常寧願死去,他很可能會抱怨自己為什麼不和親人一起遭受苦難,一起死去;
“你能搶出些東西算是幸運的了”——這是旁觀者的話,是站在你的角度上評論倖存者的處境;
“你還年輕,能夠繼續你的生活”——死去的親人是無可替代的,倖存者會渴望與他們同甘共苦;
“你愛的人在死的時候並沒有受太多痛苦”——實際上,死亡是最大的痛苦;
“他現在去了一個更好的地方/更快樂了”——這只是看法,而不是感受,而且是你的看法,不是倖存者的看法;
“你會走出來的”——沒有站在倖存者的角度去看問題;
“不會有事的,所有的事都不會有問題的”——問題已經發生了,而且還不可逆轉;
“你不應該有這種感覺”——任何感覺都是真切的,不能被否認的,也是否認不了的;
“時間會治療一切的創傷”——説這種話,是在幫助當事人主動遺忘悲劇,而這恰恰是創傷後應激障礙的源頭;
“你應該要回到你的生活繼續過下去”——或許他也想,但他暫時做不到,而原來的生活軌道也的確不可能再回去了。
我們不能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去撫慰受難的心靈。在災難發生一週後,作為心理救助者,我們唯一可以做的是,走過去,握著對方的手,看著對方的眼睛,無言地陪伴。面對受難的鄉親,我們不是拯救者,我們只是共同的親歷者,是不願意退縮的陪伴者。
心理干預志願者 津渡
責編:韓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