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工程機械自主創新:改寫“中國品牌”內涵

 

CCTV.com  2008年04月24日 14:30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4月23日電(記者 常志鵬、王永霞)曾幾何時,由於外資進入,中國的工程機械行業陷入了品牌危機。由此拉開一場品牌保衛戰。

  經過努力,工程機械行業的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幾年來有12項重大技術創新列入國家“863”計劃實施項目,並達到了預期的驗收標準;每年有70到80個新産品投放市場,滿足了客戶需求,新産品産值平均每年達到25%左右;重點骨幹企業科研開發經費已經佔到銷售額的2%以上,少數企業達到5%的國際先進水平。形成了獨立自主的新産品研發體系和現代化研發手段,新産品開發週期縮短到一年左右,大大提高了應對市場的能力。

  中國工程機械行業自主創新正在改寫著世界對中國産品的認識。

  品牌憂患帶來創新的巨大動力

  改革開放之初,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是以“市場換技術”的方式引進技術。

  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市場可以換來技術,但換不來核心技術。核心技術還需要國內企業的自主研發。

  徐工集團與卡特彼樂在挖掘機方面的合作讓很多業內人士不解:徐工不再生産原有的挖掘機,而原來合同規定的用對方技術生産配套零部件的計劃也未能兌現……一方面,獨資、外資控股企業的國外品牌和內資企業的貼牌産品在市場上所佔比例急劇上升;另一方面,國內産品同質化、低價、無序競爭等現象有增無減。洋品牌已在國內市場和出口市場的總量上佔了絕對優勢。

  在工程機械發展的高層論壇上,山河智慧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何清華大聲呼籲——

  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振興民族裝備製造産業。這一呼聲在競爭加劇中,成為更多工程機械領域內人士的共識。

  長沙中聯重工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企業營運部部長辛本輝不會忘記:當初由於産品沒有“名氣”,他們剛剛生産出來的壓路機在國內市場無人問津。面對施工方明確要求使用國外某廠家的産品,中聯銷售人員再三請求對方試試。結果是,車身上的中聯商標被覆蓋——只有冒充“洋品牌”,才能允許進入工地。同樣,徐工生産的小型挖掘機,在各方面性能測試均已好于日本小松同類型産品的情況下,也只賣到同類小松産品價格的一半。

  從那個時候,其前身靠“賣圖紙”起家的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等人就開始琢磨如何把自己的技術更好地體現在産品上,讓更多用戶去接受。詹純新説:“人家不相信你,主要是不相信你有過硬的技術。産品的技術含量是強勢品牌的前提條件,能夠成為強勢品牌的産品必須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

  “與其引進技術跟在人家後面亦步亦趨,淪為‘生産車間’,不如另辟蹊徑,以自我創新掌握髮展主動權。”這是湖南三一重工集團董事長梁穩根當初被逼出來的想法。當時,他和他的團隊已經“照葫蘆畫瓢”地做了幾年拖泵,由於液壓控制系統技術他們不掌握,買日本産品太貴,國內産品裝到泵車上後,曾有六台泵車被退貨——他們被逼到了死衚同。於是梁穩根跑到北京的一家研究所,向他的老鄉、日後成為三一重工技術先鋒的易小剛求助……

  機制和投入成為推動創新的力量

  自主創新,需要一個新的機制。何清華意識到,自主創新不是單靠熱情就能夠做到,也不是一個立竿見影的過程。在山河智慧內部,何清華靠事業驅動、靠興趣驅動凝聚了一批能夠沉下心來搞研究的人才隊伍。這,就是他的“學科性公司”。

  三一重工也為自主創新營造了一個良好的環境氛圍。三一重工在核心文化理念中明確了“一切源於創新”,“無功便是過,創造才是能”及“寬容失敗”的思想。每年的3月31日是三一重工科技節,在這個節日裏,三一重工除直接重獎重大技術創新的項目和個人外,還對研發人員進行股權激勵,並通過科技創新積分的方式獎勵汽車和房子。在今年的三一重工科技節上,已經去世的科技人員李冰得到了三千萬元以上的大獎。這説明,在三一重工,企業決不會忘記對自主創新做出過貢獻的任何一個人。

  在這種環境中,三一重工的技術負責人易小剛把自主創新當成理想。為了一個關鍵承接部件,在科研室裏一幹就是數十天,當反復試驗的結果顯示他的創新失敗時,他甚至絕望……多年後重新提起這些,他仍禁不住眼眶濕潤。

  徐州工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在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率先關注基礎元件、零部件。記者在由公司投入30多億元人民幣建造的試驗研究中心看到,正在做的車橋可靠性實驗,長長的一組數據在不停地變化著。傳動實驗室主任吳建強説,在這裡,就能大致了解到我們製作的一些相關零部件與國外同類産品的差距及我們産品的可靠性程度。

  中國企業500強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製造業企業研發投入只佔銷售收入的1.88%。研發投入的嚴重不足,也成為制約中國製造業行業造就強勢品牌的一大關鍵因素。三一重工集團副總經理兼研究院院長李翠英説,這幾年,三一重工每年將銷售收入的5%至7%投入研發,是同行業平均水準的3倍到5倍,2007年三一重工的研發投入為8億元人民幣,目前三一重工的研發力量足以支持每年200億元的銷售規模。

  安徽叉車集團黨委書記、總經理王健介紹,安徽合力花大力氣研究核心繫統,2007年科研經費也已經佔當年産品銷售收入的5.6%強,完成新産品、新技術項目125項。

  成果轉化支撐自主創新之重

  在三一重工,“高創新成果——高轉化率——高收益”是一條邏輯性很強的良性循環鏈,促進三一重工不斷創新發展的進程。在三一重工的研發管理平臺上,研發成果轉化率為100%。2007年10月,由三一重工自主研製,代表國際最高技術水平的66米臂架泵車創造了吉尼斯世界紀錄;2008年1月,“亞洲第一吊”900噸履帶起重機成功下線,打破了國外品牌對我國超大噸位起重機市場的壟斷。

  三一重工執行總裁易小剛説,由於是世界紀錄、是亞洲最大,三一重工就有了掌控産品價格的資格。

  據詹純新介紹,中聯重科創造了1000余項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的科研成果並實現了産業化,目前新産品銷售收入佔年收入比重超過一半。由於技術附加值高,盈利能力強,如今的中聯重科在全球工程機械廠商排名中列第24位。

  在柳工,“生産一代、研製一代、儲備一代”的研究開發模式,使柳工成功推出代表中國第三代裝載機産品的G系列輪式裝載機和填補世界空白的高原型裝載機,以及6噸至10噸的大型輪式裝載機。如今,柳工每年持續推出新産品近20個。

  在浙江杭叉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更從用戶需求出發研發産品,新一代的R系列和J系列叉車投放市場後,逐步形成了對進口産品的替代。山推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則一直將關鍵零部件的開發生産作為一個重要發展方向,目前履帶底盤、液力變矩器和變速箱的開發製造均為國內領先水平,産品不僅應用於國內也應用於國際主機廠家。

  任何自主創新都是為了應用。在中國工程機械領域,這種應用已經不僅僅局限于眼前。江蘇省副省長、徐州市委書記徐鳴説,醫藥領域的國際大品牌企業像葛蘭素等,每一個新産品的研發都是為下一個十年做準備的,為了未來的發展。日前,記者在徐工集團試驗研究中心實驗室看到,液壓元件漏油、電器元件這兩大工程機械行業故障率高的質量頑症得以攻克。

責編:韓文燕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