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機械自主創新的口號,喊了很多年,這其中也確實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真正實行起來卻是充滿坎坷。作為傳統産業,工程機械曾經在一段時間內被忽視,而當社會認識到其對於國民經濟的重要性時,它又發展得太過順利。2003年以來不斷膨脹的內需建設和世界市場的擴大,給了工程機械快速發展的巨大利好。在粗放型高速發展的過程中,自主創新的迫切性並沒有顯現出來。然而,該來的考驗終究會來到。2008年全球性經濟滯脹,國內房地産市場的調控、佔工程機械製造成本40%以上的零部件價格上揚、鋼鐵等原材料價格膨脹,以及國際同行企業在一定程度上的“聯合封殺”,驟然給中國工程機械企業施加了莫大壓力。
並不是僅僅中國工程機械才面臨這樣的困境。全球性經濟滯脹、原材料漲價和房地産業的萎縮,也是世界性問題。但根據産業理論,在整個産業鏈面對外來壓力時,處於産業鏈低端、缺乏壟斷技術控制的粗放型企業,不但自己要承受壓力,還將承受本産業鏈中高端企業轉移過來的壓力。而掌握核心技術的高端企業,可以輕而易舉地把危機轉嫁到低端企業身上。
因此,技術進步,是中國工程機械擺脫在産業鏈中受制於人景況的必經之路。
技術進步的方式有很多。最為國人熟悉的一條,就是技術引進。技術引進從表面上看,可以幫助我們儘快掌握國外先進技術,跨越摸索階段,從而以極少的成本,實現跨越式發展。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技術輸出,有兩種基本形態。一種是赤裸裸地賣産品和服務,並把操作産品技術作為技術引進的主要內容。另一種是的確對發展中國家輸入部分研發技術,但並不提供完整方案,從而使得發展中國家引進的技術,完全依附於發達國家的整體方案,一旦其整體方案升級變更,引進的技術就必須跟著方案升級。這樣,技術的引進,反而成為技術研發的一條緊箍咒。
尤其是工程機械的不少核心技術,與軍工密切相關。例如精密製造、特殊材料、信息技術控制,更是被發達國家所嚴密封鎖。
在我國,業界80%的學術論文認為外資搭載的技術可以推動本地技術的提高。但是,在國外支持這種觀點的論文只有40%。拉美地區一些國家,經過幾十年引進技術的發展之後仍然處於依附狀態。過分強調通過引進外資能促使技術引進、技術升級的思想已經給我國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
事實上,真正容易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不是技術引進,而是自主創新。這是因為,實現相同的功能,方法並非只有一種。如果只有一條路通羅馬,那麼人類就沒有技術進步了。以信息發送來説,美國發明了電話,形成了強大的産業。日本沒有跟在美國屁股後面,而是研發出了傳真技術,以實現紙面信息傳輸。美國再採用另外一種方法,即使用因特網技術傳遞信息。因此,同樣的目的,可供選擇的技術手段很多,並且,不同的技術手段,必定具有各自的發展平臺,從而引申出不同的相關産業。其次,重復別人的道路,就必須弄清楚別人的每一個腳印是如何産生的。踏下去一個腳印,和分析別人的腳印相比,顯然後者要耗費的時間要長得多。所以走別人走過的路,成本其實並不低。
最理想的辦法,是以自主創新為體,根據要達到的目的,獨立設計要實現的方案,同時儘量蒐集國內外先進技術,以與自主創新的方案進行比較,從而改進自主方案。這樣是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最佳道路。最忌諱的是既不了解國內外先進技術,又沒有自主方案,卻想消化吸收某一引進的技術。
事實證明,現在中國工程機械行業起排頭兵作用的企業,大都是堅持走自主創新之路。例如,徐工集團生産的工程機械系列産品和基礎零部件,有70%的産品為國內領先水平,10%的産品達到國際當代先進水平。中聯重科生産的13大系列、350多個品種的主導産品,産品類別超過同行業任何一家國際知名企業,獲得了歐洲CE、俄羅斯GOST、韓國安全等認證,被評為“2006世界市場中國(機械)十大年度品牌”。三一集團開發的代表國際先進技術水平的66米臂架泵車,于2007年10月成功問鼎吉尼斯世界紀錄。
責編:韓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