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是15.8萬上海應屆高校畢業生走出象牙塔的日子。有數據推算,全國08屆大學畢業生畢業後半年仍有51萬人還在繼續尋找工作,有16萬人成了“啃老族”。
現實面前,部分學子把眼光投向了創業。只是大學生當老闆,真那麼簡單嗎?為此,本報今起推出“關注大學生創業”系列報道,通過尋訪當日幾位“風雲人物”,為那些準備“下海”的高校畢業生提供一些寶貴的經驗;而對政府部門來説,能在哪些方面為大學生創業提供更多幫助,提高他們的存活率,也值得細細思考。
“大學生創業,起步沒那麼難,可幹下去也沒那麼容易。”坐在辦公室裏,楊華由衷地感嘆。
半年多前,楊華和他的團隊曾一度成為滬上“風雲人物”,起因就在於當時他們作為大學生“下海”,將電子商務應用到了老百姓的“菜籃子”上,創辦了“上海買菜網”。大學生成了“賣菜王”,楊華他們一度成為學子創業的“明星”。
然而,半年過後,楊華卻坦誠地告訴記者,“買菜網”現在並沒有賺錢,甚至沒有為他帶來任何贏利。
沒人撐著早就倒閉了
很多人都以為楊華是“上海買菜網”的“一把手”,其實他不過只是個“CEO”,董事長另有其人。
“如果沒人撐著的話,‘買菜網’早就倒閉了。”楊華笑著對記者説道。有些話,他還是第一次對外界披露。原來,當年楊華和幾個大學生在合辦網站時,也曾想得十分幼稚,一度認為只要湊個十來萬元,就可以把企業給辦起來。
“現在看來,當時想法太單純,以為就是收菜、賣菜,左手進右手出,資金需求量並不大。”楊華搖著頭表示,“實際幹起來才發現,這點錢根本遠遠不夠。買一部能打條形碼的自動秤,就花了3000多元。別説10萬了,50萬擱現在也就能支撐10來天。大量的貨物流通,背後需要的龐大資金來進行押賬。”
好在有一家公司出手“救”了他們一把,隨著上百萬資金的不斷注入,“買菜網”才真正算“活”了起來。
迄今為止,楊華一直非常感謝這位特殊的“投資商”。“我攤到一個肯幫我的好老闆,但你們未必有那麼好的運氣。”他真誠地表示,如果大學生真的要創業,別把啟動資金想得不以為然,而那種“幹起來再説”的想法更是要不得。
贏利至少等年底再説
在不少媒體曾經的報道中,由大學生創辦的“買菜網”似乎順風順水,客戶不斷增長。有的甚至稱,“生意紅火的讓工作人員有些‘招架不住’”。
然而,楊華坦白地告訴記者,從去年11月創辦至今,網站還處於收支“力爭持平”的階段。“贏利?樂觀估計,得到今年底明年初再説吧。”
“我還沒從這拿過一分錢工資呢。”楊華自嘲道,自己目前每月收入還是來自“老東家”───易圖數碼測繪信息有限公司。
記者了解到,目前“買菜網”每天能接上百單的個人用戶生意,每個月大約能賣出10噸左右的蔬菜,這個量不算低。
在“買菜網”的論壇上,有兩個“關鍵詞”一直被用戶熱議。其一是“價格”;其二則是“運費”。
部分“泡”慣菜場和超市的人發現,“買菜網”上的一些菜和水果並不便宜。就拿最簡單的“8424”西瓜來説,當街面上“每斤1.2元”已比比皆是時,網站上仍然挂著的價格是“一斤1.5元”。
部分用戶則對“5元運費”提出了異議。“買的菜不過10元,運費倒要5元?”一位用戶曾不滿地表示,自己並不想一次買個30-40元的菜,“那得吃到什麼時候?”
“蔬菜的毛利太低了。”楊華卻抱怨道,自己的菜也許比別人價格要高,但品質也更高。不過哪怕加上運費,光靠賣菜不能給網站帶來足夠利潤。“採購、分解、配送……所有成本加在一起,把賺來的錢都消耗光了。我不能不給員工發工資,那就只好當一個沒有薪水的老闆了。”
積攢經驗才最重要
在不少意圖“一個猛子”扎進商海的大學生眼中,成功創業則意味著高收入。摸爬滾打了半年的楊華則認為,“積攢經驗才最重要。”
楊華創業的最原始目的並不是為了錢。如今的楊華,最珍惜的就是這份創業經歷,從中他學到了許多書本上根本學不到的東西。當然,他也希望網站能做的更好。融資、風投、上市……這些楊華都想過,但都被其認為暫時“離得太遠”。
“如果讓我對這些大學生説些什麼,那我一定告訴他們慎幹這一行。”楊華幾分戲謔卻又幾分認真地指出,如今創業喜歡“跟風”,就拿“買菜網”來説,現在不斷涌出,最終能夠活下來的又有幾家?
“大學生創業前,一定要多問自己幾個‘行不行’。你真得考慮週全了嗎,做好市場分析了嗎,有足夠財力支撐嗎,做好承受失敗的心理準備嗎?”楊華説道,所有的這些“問號”,如果還得不到一個肯定的答案,那還是別先妄想做好“老闆”。
責編: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