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裝備製造業的地位和作用

CCTV.com  2008年01月03日 17:12  來源:國家重大技術裝備網  

    裝備製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

    裝備製造業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防實力的重要體現。裝備是人類生産活動的工具,是人大腦和四肢功能的延伸。因此先進的裝備代表了先進的生産力,以至於人類歷史階段是以新的裝備發明和應用來劃分的,例如使用鐵器是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的標誌,瓦特發明蒸汽機是近代社會和古代社會的分水嶺。蒸汽機的誕生,帶動許多機器(如火車、汽車、飛機等)如雨後春筍地發明出來了。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國家在工業化階段都把裝備製造業作為主導産業,給予重點扶持。中國在近代史上屢遭屈辱,喪權辱國,除了政治腐敗以外,大刀長矛敵不過帝國主義列強的堅船利炮。鴉片戰爭後一批有識之士提出要師夷之長以制夷,什麼是夷人之長呢?就是洋人工於技巧,會造機器槍械,但這被當時的一些中國人所鄙視,認為是奇技淫巧。洋務運動的代表産物,李鴻章上奏折設立了江南製造局,左宗棠上奏折設立了船政局和馬尾船廠,張之洞設立了漢陽兵工廠,就是發展現代製造業。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在經濟建設上雖然走過一些彎路,但值得慶倖和驕傲的是,老一代領導人高瞻遠矚,"一五"時期集中力量建設了以156個重點項目為代表的工業體系,其中裝備製造業68項,一重、哈電、西電就是當時建設起來的,其後又進行了大規模的"三線"建設,為我國裝備製造業發展在更大區域佈局。經過幾十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壯大,我國建立起了門類齊全、具有相當規模和一定技術水平的裝備製造業體系,世界上只有美、日、德、俄等少數國家能做到這一點,這是我國繼勞動力優勢之後的又一國際比較優勢,有力地保障了我國現代化建設。近年來,國際上對我國和印度的發展勢頭一致看好,一些學者特別是西方一些學者認為,從長遠看,印度在軟體開發、語言、社會制度等方面比中國更有優勢。但我個人認為,與中國相比,印度至少有一個弱點,那就是他沒有建立起獨立自主的裝備製造業體系,因此發展受到的制約較多。例如近年印度的電力需求也增長較快,但他們的發電設備主要從國外進口,包括從中國進口,而我國的發電設備主要是國內生産。印度的這一差距是短期內難以趕上的。

    東北是中國工業的搖籃,有"共和國裝備部"之稱,在這裡聚集了一重、哈電、哈飛、哈量、齊重數控、齊二機床、長客、一汽、瀋陽機床、大連機床、大連船舶重工、北方重工、沈鼓集團、瀋陽特變電工、沈飛、黎明等一大批裝備製造企業,不僅為國民經濟各領域和國防建設提供了大量技術裝備,而且輸送了大批人才,做出了巨大貢獻,在中國工業發展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摘自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國務院振興東北辦主任張國寶在“東北老工業基地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創新宣傳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我國裝備製造業自主創新和世界裝備製造業發展情況》)

☆  ☆  ☆  ☆  ☆  ☆  ☆  ☆  ☆  ☆  ☆  ☆  ☆  ☆  ☆  ☆  ☆  ☆  ☆

    馬克思説過“各种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於生産什麼,而在於怎樣生産,用什麼勞動資料生産(《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4頁)”。這充分説明裝備工業的水平和現代化程度,決定著整個國民經濟的水平和現代化程度。就是在信息社會時代,裝備製造業在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建設中仍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忽視裝備製造業的發展將會嚴重制約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並付出沉重代價。

    1.裝備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是出口創匯的重要産業。

    美、日、德等發達國家長期以來都毫無例外地把製造業,特別是裝備製造業作為其經濟的主要支柱和強大國力的後盾。日本把機電工業稱為經濟起飛的先導部門,作為提高國民福利的“發動機産業”。70年代美國曾一度鼓吹機械工業是“夕陽工業”導致了約十多年美國競爭力的衰退。1993年2月克林頓在矽谷的報告中提出“製造業始終是美國經濟的脊梁”。據研究當前工業發達國家60%的社會財富和45%的國民收入是由製造業創造的,美國68%的財富是由製造業創造的。從50年代起,美國機電工業佔其工業總産值的比重1/3以上,日本1989年達44.8%,1957年德國佔47%。60年代後期,美國、日本、德國機械工業産值中生産資料(不包括軍品、家用耐用消費品及轎車在內)所佔比重分別為75.1%、70%、73.6%。據統計我國裝備製造業佔全國各項工業指標的比重為1/5—1/4。

    鄧小平同志曾指出“發展外貿出口,光靠傳統産業不行,要在機電産品上打主意”。2000年全國出口總額2400億美元中,機電産品達1053億美元,佔出口總額的42.3%。國際上經濟發達國家更以其強大的製造業,特別是裝備製造業壟斷國際市場。

    2.裝備製造業是用先進科學技術改造傳統産業的重要紐帶和載體。

    裝備製造業的水平和現代化程度決定了我國整個國民經濟的水平和現代化程度。勞動生産率的提高反映了一個國家經濟技術水平,是提高競爭力和國民收入的重要基礎,而提高勞動生産率主要通過先進裝備和科學管理,把先進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産力來實現。在人類發展歷史長河中,隨著社會發展和技術進步,大多數傳統産業要不斷地採用先進技術與裝備使其産業升級産品換代,並提升到新的水平。我國國民經濟各部門面臨著用先進技術裝備改造傳統産業,提高水平、效益、勞動生産率的艱巨任務。像我們這樣一個12.6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不可能買來一個現代化,也買不起一個現代化,只能以我為主,裝備中國,依靠振興我國自己的裝備製造業來實現現代化。十五屆五中全會“建議”中提出,要加快工業改組改造和優化升級,都有賴於振興裝備製造業,為各行各業提供先進和成套的技術裝備。

     3.裝備製造業是高新技術産業和信息化産業發展的基礎。

    十五屆五中全會“建議”中指出:要加快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在電子技術、信息技術與其他高新技術發展和應用中,與機械製造技術相結合,使製造工業,特別是裝備製造業及産品在技術上産生新的飛躍。電子技術、信息技術與裝備製造技術的關係,從其內在聯絡來講是相互滲透、相互結合、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關係。在國際上發達國家是在工業化的基礎上發展信息化的,沒有先進的電子和信息産品的製造設備,就談不上信息化;反之,沒有電子和信息技術的應用和發展,裝備製造業就難於實現今天在技術上的飛躍。如果沒有先進的裝備製造業,不掌握電子和信息裝備核心關鍵製造技術,我國信息産業的發展必然受到制約,難以自立。

     4.裝備製造業是國家經濟安全和軍事安全的重要保障。

    經濟全球化和市場國際化是國際經濟大潮流,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所需的許多設備都可以從國外買到,但由於經濟和政治的原因,發達國家一般不會將最先進的、最核心的技術給我們。有的外商只願意向中國市場出口産品,而不同意合作和轉讓技術;有的外商在國際産業結構大調整中把一些勞動密集型的産品轉移到中國來生産,中方只是外方的一個生産車間,並不掌握核心關鍵技術,至於涉及到國防領域的先進技術和裝備,雖然“巴統”已不存在,但是仍嚴格控制向我國出售與軍事有關的技術,有的用於民用的設備也有種種限制和監督措施。只有以我為主裝備中國,才能逐漸真正實現跨越式發展,不斷提高國力,使我國不僅是一個經濟大國,而真正成為經濟強國。

    5.裝備製造業是解決我國勞動就業的重要途徑。

    改革開放20年來,我國經濟取得了重大發展和變化,但是我國工業化的任務遠未完成。馬克思曾指出:“大工業必須掌握它特有的生産資料,即機器本身,必須用機器來生産機器,這樣大工業才建立起自己相適應的技術基礎,才得以自立。”(〈資本論〉第一卷第421頁)工業化的實質在某種意義上就是用機械化和社會化的生産方式和生産手段來代替作坊式的手工勞動,其中包括實現農業機械化,並把大批農業勞動力解放出來,轉移到第二、第三産業從事工業生産及服務業。美國1969年農業人口只佔總人口的5.1%,農業勞動力只佔總人口的2.3%,即用約2%的農業勞動力養活著98%的人口,並有大量農産品供出口。德國1997年農業人口的比重為2.89%,日本1997年農業人口的比重為4.78%,1997年中國農業人口的比重為70.08%,而全球農業人口的比重為43.84%,中國農業人口比重比全球農業人口的比重還要多26.24%。雖然以上數據有諸多不可比因素,但説明我國工業化的任務還十分繁重。從長遠戰略看,提高農村城鎮化水平,發展第二産業,特別是製造業,其中包括裝備製造業是解決我國就業問題的重要途徑。

    (摘自中國網《李守仁委員:制定專項計劃 大力振興我國裝備製造業》)

責編:韓文燕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