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姓2007年期待改善方面的政策
因為有超過4成的人對目前生活感覺“一般”和“不太幸福”等因素,所以百姓對當前現實生活中某些方面還存在不滿意或需要政府改善的地方。
(一)“醫療”成為百姓最期待改善的突出問題
與前面2007年計劃支出和2006年印象最深的政策相聯絡,百姓期待改善方面主要集中在“醫療”方面,比重達67.2%,比“油價”高36.8個百分點。説明解決百姓看病難和看病貴的問題將成為政府2007年的民生工作重點。
同時“教育”、“養老”、“食品安全”、“房價”、“就業”、“環境”問題也非常突出,比重超過或接近4成,分別為47.2%、43.6%、42.3%、40.8%、40.7%、39.7%(見圖12)。
| |
圖12:2007年老百姓最期待改善的方面(%) |
不同年齡、收入、文化程度及城鄉和區域呈現對政策改善的不同特點。
一年齡上的特點。老年的人更加期待“醫療”、“養老”、“食品安全”和“環境”方面政策的改善,如60歲以上的人對改善“醫療”、“養老”、“食品安全”和“環境”方面政策比重分別為73.5%、60.8%、47.4%、41.1%,比18-35歲的人分別高9.3、24.0、9.1、3.8個百分點。而年輕人對改善“就業”、“教育”、“房價”和“油價”方面政策相比老年人更為重要,如18-35歲的人希望改善“就業”、“房價”和“油價”方面政策比重分別為42.9%、42.3%和31.5%,比60歲以上的人分別高11.5、8.5、7.9個百分點。對於36-59歲的人,教育投資最大,期待改善“教育”政策願望最強烈,比重高達50.2%,比60歲以上的人高10.7個百分點(見表18)。
| |
二家庭收入上的特點。家庭收入相對低的人,比較期待改善“就業”、“教育”、“養老”方面的政策。如家庭年收入2萬元以下的人期待“就業”、“教育”、“養老”方面的政策的比重分別為43.8%、47.4%和45.7%,比家庭年收入10萬元以上的人分別高9.8、2.1和9.0個百分點。家庭收入比較高的人選擇改善“環境”、“油價”方面的政策比重高,如家庭年收入10萬元以上的人對改善“環境”、“油價”方面的政策比重分別為46.8%和40.5%,比家庭年收入2萬元以下的人分別高9.0和11.1個百分點。而對於改善“房價”、“食品安全”和“醫療”方面的政策,中等家庭收入的人比重較高,如家庭年收入在2-5萬元的人對改善“房價”、“食品安全”和“醫療”方面的政策比重分別為43.9%、45.1%和68.2%(見表19)。
| |
三文化程度上的特點。文化程度高的人期待改善“醫療”、“環境”、“食品安全”、“油價”、“教育”和“房價”方面比重高,如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對改善“醫療”、“環境”、“食品安全”、“油價”、“教育”和“房價”政策的比重分別為68.1%、42.8%、45.3%、30.9%、47.5%和47.1%,比小學及以下的人分別高4.9、7.8、10.3、5.5、5.8和21.2個百分點。而文化程度為中學的人更期待“就業”政策的改善,比重達42.6%,比小學及以下的人高5.4個百分點(見表20)。
| |
四城鄉差異的特點。城鎮比農村更期待“醫療”、“環境”、“食品安全”和“房價”方面政策的改善,比重比農村分別高3.7、5.6、8.8和17.8個百分點。而農村比城鎮對“教育”、“油價”方面政策的改善更期待,比重分別高3.5和3.8個百分點(見表21)。
| |
(二)房價問題仍是百姓關注的熱點、難點
近幾年,房價問題始終是社會比較關注的熱點問題。房地産投資政策成為國家宏觀經濟調控的主要內容之一。
2006年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比上年上漲5.5%,比上年回落2.1個百分點。
行業總體投資和外商直接投資的加快增長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房價。2006年房地産開發投資19382億元,比上年增長21.8%,加快0.9個百分點。外商對房地産業的直接投資82.3億美元,比2005年增長51.9%,佔我國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比重13.1%,比2005年上升了4.1個百分點。
2006年,雖然國家有關部門出臺了“國六條”、“限外令”、“新國八條”等措施,有42.5%的百姓對“抑制房價高漲”的政策表現印象深刻,但都沒有從本質上解決房價上漲問題。同時這些情況也影響到2007年百姓對房價的判斷上。
調查顯示,對於2007年的房價,近7成以上百姓判斷上漲;其中“大幅上漲”的比重佔19.8%,“小幅上漲”的比重佔51.4%,房價“下跌”的比重不足1成,即僅佔9.2%(見圖13)。
| |
圖13:百姓對2007年房價的判斷構成 |
不同年齡、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和區域對房價的預期表現出不同特點。
一年齡和文化程度上的特點。年齡小和文化程度低的人預計房價“大幅上漲”的比重較高。而年齡大和文化程度低的人預計房價“下跌”的比重較高(見表22)。
二家庭收入上的特點。家庭收入高的人預計房價“大幅上漲”的比重較高。如家庭年收入10萬元以上的人預計房價“大幅上漲”的比重大24.6%,比家庭年收入在2-5萬元的高6.1個百分點(見表23)。
| |
三區域上的特點。上海是預計房價“持平”和“下跌”比重最大的城市,比重分別為33.2%和15.9%,合計比重為49.1%。海南是預計房價“大幅上漲”最高的省份,比重達33.7%,比上海高25.2個百分點。
雖然不同群體對房價的預計存在差異,但總體上,2007年的房價回歸理性,“小幅上漲”的房價成為百姓判斷的主流。同時對購房的消費群體存在以下特徵:
一高收入家庭和城鎮居民仍是房産消費的主體。調查顯示,家庭年收入10萬元以上的人“買房”的比重為32.2%,比家庭年收入2萬元以下的人高7.1個百分點;城鎮居民“買房”的比重為28.7%,比農村居民高6.8個百分點。
二東中西部地區對房産的需求呈現逐漸擴大的趨勢。調查顯示,東中西部地區百姓“買房”的比重分別為26.4%、27.1%和28.5%,其中內蒙古“買房”的慾望最強,比重達35.6%,比上海高13.1個百分點。
三房産消費中仍存在不理性或投機的群體。調查顯示,25.1%家庭收入在2萬元以下的人和21.9%的農民把錢花在“買房”上,這種非理性行為,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對房子的需求,加劇住房供需矛盾,成為房價上漲的根本原因。
政府應針對不同的消費群體,倡導健康向上的住房消費理念,合理配備房産的供應結構,同時加強房地産流動市場的監管,防止投機行為,從根本上改變房地産的供需狀況,才有可能抑制房價的快速上升。
責編:趙文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