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之路》10天之內在央視兩輪熱播,學者和觀眾反響熱烈,許多人説它又勾起了心中久違的激情與感動,而一直身處其中的該片總編導、總撰稿任學安説:“中國人應該學會自豪與自信!”
按照正常的製作週期,六集的專題片至少需要兩年左右,而《復興之路》僅僅用了10個月的時間。任學安説:“去年《大國崛起》播出反映不錯,許多觀眾就問為什麼沒有中國?我們當時就決定製作一部反映中國近現代發展道路的片子,作為一份禮物獻給黨的十七大,而時間只剩下了10個月。”
中國的近現代歷史是觀眾最為熟悉的一段歷史,無論是教科書還是影視劇,各大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通過各種方式都已有呈現。如何從熟悉中産生新鮮感,挖掘到對電視觀眾來説是陌生的歷史片段,成了創作中的一大難題。創作《大國崛起》的成功經驗給了劇組很大的幫助,他們把前者的思考延續積累下來。
“《大國崛起》是看人家,《復興之路》是反思自己。”任學安説:“創作中我們遵循了三個原則,一是用整體視角看,二是用現代視角看,三是從全球角度看。中國是世界的一部分,她在近現代100多年發展中遇到的問題與整個世界息息相關。我們力求尋找到每個關鍵事件中的關鍵人物,進行冷靜、理性、客觀地分析與梳理。”該劇積累的全部素材達到22920分鐘,而最終呈現出來的片子只有300分鐘,比例達到70:1。
片中還第一次邀請到30多位國外學者對中國歷史事件進行分析點評。比如第一集《千年巨變》談到中日甲午戰爭時,被採訪的日本孫文學會理事狹間直樹説:“中日甲午戰爭後清政府給了日本2億3千萬兩白銀的賠款,相當於中日戰爭爆發前清政府3年的財政收入、日本明治政府4年的財政收入,用這筆賠款日本的工業一下子就得到了迅速發展。”
對於中國上個世紀50年代的計劃經濟,90年代的外交政策,國外學者都給予了客觀的評價。任學安説:“雖然在一些細節上國外學者與我們的看法有些差距,但是對中國近百年曆史道路的選擇,他們的看法與我們是一致的,這讓我們很振奮,我們應該有信心更加堅定走好自己的道路。”任學安還特別提到,許多外國學者不僅樂於接受採訪,而且還非常願意用中文接受採訪,足見中國影響力在世界各個範圍的擴大。
任學安説,通過節目,我們確實看到中國走過了一段漫長而且艱難的道路,在人類歷史上,上個世紀之初沒有哪個國家曾經遭受過像中國那樣的屈辱。100年過去了,中國人選擇了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初步實現了國家繁榮,我們應該學會自豪與自信。堅定信心,珍惜現在,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
來源:北京日報
責編:趙文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