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經濟頻道 > 復興之路 > 正文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第四集:偉大轉折

CCTV.com  2007年10月09日 17:31  來源:CCTV.com  

  2007年北京工人體育場正在為迎接奧運會進行大規模的改建。30年前,這裡曾經成為世界的焦點,在1977年的一場足球賽上,從公眾視線中消失了兩年多的鄧小平第一次公開亮相,日本共同社描述道:數萬觀眾撇開比賽,霎時都站立起來,向他報以狂熱的掌聲,美國新聞週刊的評論認為,在經濟事務方面預計他將逐漸發揮關鍵作用。

  當時的中國剛剛結束了長達十年的灰暗歲月,10年間中國百姓的生活幾乎沒有得到改善,1977年全國農村的貧困人口超過兩億,中國經濟與世界的差距也在日益拉大,而就在這一時期中國大陸的四週出現了經濟迅猛發展的亞洲四小龍,中國將如何選擇前進的方向,在這樣一個特殊歷史關頭復出的鄧小平將如何帶領中國實現偉大的轉折。

  1976年10月“四人幫”被粉碎。經歷了十年磨難和挫折之後,人們開始企盼著新的生活快些到來,但是,很快出臺的“兩個凡是”,再次讓人們陷入困惑,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擁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這是否意味著中國還要繼續走“文化大革命”的老路?

  1977年秋天,剛剛復出的鄧小平果斷決策,恢復因“文革”而中斷了10年的高考制度,使570萬中國青年獲得平等考試的權利。幾個月後,鄧小平在全國科學大會上提出了一個響亮的口號,科學技術是生産力,數千名重新回到工作崗位的科學家獲得了新生,科教領域的撥亂反正逐步展開。

  人心所向,正在匯成一股推動歷史前進的力量,1978年5月,《光明日報》發表了特約評論員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劍鋒直接指向“兩個凡是”的錯誤思想。

  一場關於真理標準的大討論就此在全社會展開,鄧小平説現在發生了一個問題,連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都成了問題,簡直莫名其妙。隨後,各省、市、自治區和各大軍區主要負責人紛紛表示支持,真理標準大討論為“文化大革命”後的中國實現歷史性轉折奠定了思想基礎。

  1978年11月中央工作會議召開,鄧小平作了一個主題發言,在三張16開的白紙上他寫下了後來影響中國進程的400多字的發言提綱,“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鄧小平的這篇講話題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它實際上成為隨後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題報告,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則貫穿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整個進程。

  中國在變,世界也在變,20世紀80年代全球經濟展開了新一輪的競爭,面對通貨膨脹和經濟的不斷下滑,美國裏根政府和英國撒切爾政府逐漸放棄20世紀四、五十年代採取的凱恩斯主義,歐洲貨幣體系的建立促使歐洲向統一市場邁出決定性步伐,日本通過全球貿易登上了經濟強國的位置,蘇聯依然陷於物質私有制的困頓,人們開始找尋改變現狀的新途徑。

  此時的中國,改革的初步成果催生了人們的信心和希望,一場奮力圖新的社會變革,如春潮股涌動,走出一條屬於中國自己的道路,是幾代中國人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經過幾年改革開放的嘗試與探索,1982年,一個決定國家未來發展的重要命題被提了出來: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

  鄧小平一路上都在默默地觀察和思考,幾天后80歲的鄧小平登上了珠海羅三妹山的山頂,當有人建議原路返回時他卻意味深長地説,我從來不走回頭路,世事如登山,不走回頭路,鄧小平的南方之行為特區建設留下這樣一段題詞,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這是中國領導人對堅持改革開放的鄭重表態。

  1984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迎來了第35個金秋,剛剛進行了五年的改革開放已經讓人們感受到了變化和希望,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裏中國人用這樣的方式向改革的倡導者致敬。今天全國人民無不感到興奮和自豪,當前主要的任務是要對妨礙我們前進的,現行經濟體制進行有系統的改革,在群眾的擁護和愛戴中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將改革進一步推向深入。

  國慶盛典結束二十天后十二屆三中全會召開,並通過了一項重要的決定。鄧小平對這次大會作出這樣的評價,大會説了一些老祖宗沒有説過的話,有些新話,沒有前幾年的實踐不可能寫出這樣的文件,寫出來也很不容易通過,會被看作“異端”。思想的突圍帶來了實踐的突破,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的閘門逐步打開,一個個圍繞著市場而生,充滿活力的經濟細胞誕生了,繼四個經濟特區後,14個沿海港口城市先後開放,開放的逐步擴大,開闊了人們的視野,新的生活方式開始進入普通中國人的家庭,一個思想空前活躍的年代到來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成為新的觀念,對成功的渴望正匯聚成一股創業的熱潮。

  1988年一場搶購商品的風潮席捲了全國,三個月內居民儲藏存款減少300億,95%的物價都在上漲,電視機、電冰箱等家用電器普遍上漲了20%至50%,價格問題還只是中國在改革之路上需要解決的諸多困難之一,破除舊體制的過程中産生的矛盾,逐漸積累並觸及經濟、社會等各個領域。1989年1月1日《人民日報》的元旦獻詞有一段這樣的描述,我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嚴重問題,最突出的就是經濟生活中明顯的通貨膨脹,物價上漲幅度過大,黨政機關和社會上的某些消極腐敗現象也使人觸目驚心。中國面臨著1978年以來最不平靜的一段日子,1989年5月到6月北京發生了一場政治風波,這場政治風波的背後既有國內小氣候的原因,也有國際大氣候的影響。

  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中國將往何處去?鄧小平堅定地説: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不要認為馬克思主義就沒用了,失敗了,哪有這回事?在風雲變幻的關鍵時刻,認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改革開放,這是果敢的選擇,也是明智的選擇。對於如何看待改革中出現的新事物和新問題,鄧小平提出不要搞爭論,不爭論是為了爭取時間幹,一爭論就複雜了,把時間都爭掉了,什麼也幹不成,發展才是硬道理。發表這些意見時,88歲的鄧小平再次來到中國的南方,一個多月的時間裏,他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發表了多次談話,十多年後當人們再次聆聽這些樸素的話語,依然能感受到深深的震撼,資本主義發展了好多年了,幾百年了,我們才多長的時間,我們尤其是被耽誤幾十年了,不耽誤這幾十年,我們現在的面貌就完全不同了,再耽誤不得了,中國只要不搞社會主義、不搞改革開放,發展經濟,逐步地改善人民的生活,任何一條路都是死路。鄧小平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鄧小平深刻揭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解放生産力、發展生産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的論斷對社會主義理論的創新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一位88歲高齡的老人在改革開放的重要關口再次以他特有的改革精神為中國指明了道路,他不僅留下了寶貴的鄧小平理論,而且留下了寶貴的鄧小平精神。有人説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上推翻封建帝制的孫中山,為中國打開了思想進步的閘門,建立起新中國的毛澤東,讓中國人民從此站了起來,而挽救了社會主義的鄧小平為中國找到了一條使國家強盛、人民富裕的道路。

  當人們回首20世紀時會發現,整個人類都處在大變局之中,各種社會思想的演變、競爭影響著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命運,也改變了世界的格局,20世紀的最後20多年,在世界的東方,中國進行了一場卓有成效的社會變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國人煥發出蓬勃的創造力,書寫了一個時代最為傳奇的一頁,在民族復興的征途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將如何繼續?新世紀的晨光中世界將看到一個怎樣的中國?

責編:趙文

1/1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