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烏干達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Uganda)
獨立日:10月9日(1962年)
國慶日:10月9日(1962年)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自上而下由黑、黃、紅三色相間的六道平行相等的寬條組成,旗面中央有一白色圓地,其中為一隻烏干達國鳥——皇冠鶴。黑色代表烏干達人民,象徵黑人;黃色象徵陽光;紅色象徵自由,三色組合的含義為陽光照耀下烏干達人民獲得獨立自由。在重要場合或正式升旗儀式上,使用帶國鳥圖案的國旗;一般場合則用無國鳥圖案的黑、黃、紅的色條旗。
國徽:中心圖案為盾徽。盾面上部為藍、白相間的波紋,象徵該國的水域,烏干達素有“東非高原水鄉”之稱;中間是光芒四射的太陽,表示該國處於赤道地帶;下部的非洲鼓象徵烏干達的傳統文化,也代表該國具有悠久的歷史。盾徽下方的綠色高地表示烏干達的地理位置,它位於東非高原的西北部;高地上有棉桃和咖啡等圖案,代表該國的經濟作物;藍、白相間的波紋象徵尼羅河和維多利亞湖。盾徽背後為兩支長矛,兩側是羚羊和皇冠鶴,底端的綬帶上用英文寫著“為了上帝和我的祖國”。
國家政要:總統約韋裏 穆塞韋尼 (Yoweri Museveni) ,1986年1月起任總統,1991年、1996年和2001年連選連任;總理阿波羅 羅賓 恩西班比(Apolo Robin Nsibambi),1999年4月起任烏干達總理。
自然地理:23.6萬平方公里。非洲東部內陸國家,橫跨赤道,東鄰肯尼亞,南界坦桑尼亞和盧旺達,西接剛果(金),北連蘇丹。全境大部位於中非高原,多湖,平均海拔1000-1200米,有“高原水鄉”之稱。東非大裂谷的西支縱貫西部國境,谷底河湖眾多。裂谷帶與東部山地之間為寬闊的淺盆地,多沼澤。東部邊界有埃爾貢山,海拔4321米;西南部與剛果(金)接壤處有魯文佐裏山脈,瑪格麗塔峰海拔5109米,是全國最高峰,非洲第三高峰。境內多河湖沼澤,其面積約佔全國面積的17.8%。維多利亞尼羅河與艾伯特尼羅河水量豐沛,沿河多險灘瀑布。維多利亞湖是世界第二、非洲最大的淡水湖,有42.8%在烏境內。其他還有艾伯特湖、愛德華湖、基奧加湖、喬治湖等等。有塞塞群島等10多個島嶼。大部地區屬熱帶草原氣候,從埃爾貢山到維多利亞湖沿岸,有熱帶森林氣候的特點。
人口:2240萬(1998年官方統計)。全國有40多個部族,主要分為南、北兩大部族群。國語為斯瓦希裏語。官方語言為英語。居民信奉天主教、基督教等教。
首都:坎帕拉(Kampala)
簡史:史稱布幹達。公元1000年,布幹達地區就建立了王國。19世紀中葉,布幹達王國成為東非地區最強盛的國家。1843年阿拉伯商人開始進入布幹達,伊斯蘭教也隨之傳入。1850年後,英、法、德殖民者相繼入侵。1890年英軍侵入布幹達,迫使國王簽訂“保護協定”後,布幹達劃為英國勢力範圍。1894年6月,英宣佈布幹達為其“保護國”。1961年9月,英同意烏“分階段獨立”。1962年10月9日宣告獨立,仍留在英聯邦內。1967年9月8日建立烏干達共和國。1971年1月25日,陸軍司令阿明發動軍事政變,推翻奧博特政府,奧流亡國外。1979年3月,流亡國外的20余個反阿明組織在坦桑尼亞的莫希成立烏干達解放陣線和烏干達民族解放軍。4月10日烏民族解放軍在坦桑尼亞軍隊支持下攻佔坎帕拉,阿明出逃。4月11日宣佈成立烏干達全國解放陣線臨時政府,該陣線主席盧萊任總統。6月20日,比奈薩繼任總統。1980年5月烏全國解放陣線軍事委員會解除比奈薩總統職務,組成以軍委會主席保羅 穆萬加為首的新內閣。同年12月舉行大選,人民大會黨獲勝組閣,奧博特任總統。參加競選的愛國運動黨主席約韋裏 穆塞韋尼指責奧博特操縱選舉,1981年成立全國抵抗運動及其武裝組織全國抵抗軍,開展反政府的遊擊戰。1985年7月政府軍發動政變,推翻了奧博特政權,奧凱洛任國家元首兼軍事委員會主席。1986年1月全國抵抗軍攻佔首都,奪取了政權。1月29日穆塞韋尼就任總統。
烏干達議會批准修改憲法取消總統任期限制
外交;奉行不結盟和睦鄰友好政策,支持不結盟運動,主張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
與中國關係:1962年10月18日,烏干達同中國建交。2004年5月底,穆塞韋尼總統訪問中國。
責編:劉洋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