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首頁 > 經濟頻道 > 經濟半小時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食品安全的“三安模式”

 

CCTV.com  2009年01月13日 22:21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CCTV.com  
[內容速覽]  在傳統農業模式裏,似乎只有使用更多的化肥、農藥、獸藥、添加劑,只有追求更高的産量,才能帶來更高的收益,怎麼樣才能打破這個看來不可調和的矛盾?我們先到山東平原縣去看看。

    從前幾年的瘋牛病、二噁英到08年曝光的三聚氰胺牛奶,一次又一次食品安全事件在提醒著大家,整個食品生産鏈中的源頭污染,對我們的健康構成了越來越大的威脅,可是,在傳統農業模式裏,卻似乎只有使用更多的化肥、農藥、獸藥、添加劑,只有追求更高的産量,才能帶來更高的收益,怎麼樣才能打破這個看來不可調和的矛盾?我們先到山東平原縣去看看。

    如何打破傳統農業的矛盾?

    楊春甫是山東平原縣西楊村的村民,2008年的秋天他與北京三安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簽訂了糧食收購合同,按照協議,利用三安公司提供的技術種植自己承包的10畝小麥。

    山東平原縣西楊村村民楊春甫:“往年只有一個根,現在都三四個根了,麥苗比以前壯了,今天麥苗比往年好得好。”

    看到眼前長勢喜人的麥苗,楊春甫心裏有説不出的高興。

    楊春甫:“心情比較好,很有希望,麥子肯定能豐産。”

    楊春甫告訴記者,小麥長得這樣好讓他沒有想到,然而讓他更沒有想到的是,他現在種的小麥根本沒用往年的化肥和農藥,在楊春甫的家裏,記者看到他與三安公司簽訂的合同中寫著,三安公司負責免費提供有機生産資料,杜絕使用農藥。

    楊春甫:“化肥不用買了,農藥不買了。”

    種地不用化肥農藥,而且麥子比往年長得好,這不僅讓種了多年莊稼的楊春甫心裏納悶,也讓許多人難以想象,那麼,楊春甫的小麥又是如何種得?楊春甫拿出了三安公司提供給他的三樣東西,即生物土壤凈化劑、三安有機肥和植物保護劑。

    楊春甫:“這個土壤凈化劑耕地前摻上土和沙子撒到地裏,這是土壤凈化劑,然後在撒上三安有機肥,它(植物保護劑)發酵四五天,噴到麥苗上的。”

    據楊春甫介紹,他現在種植方法叫三安種植模式,使用的土壤凈化劑等,是利用微生物技術,能有效改善土壤等種植環境,生産出無農殘、無化學殘留、無農藥殘留的安全農産品。

    楊春甫:“(生物製劑)使我們土壤不板結、鬆散,鬆散以後根係就發達了,發達以後就吸收土地的養分,産量就上去了。”

    在三安種植模式裏,記者看到,通過科技創新、種植模式的創新和經營方式的創新,來提高農業産量,是一條保證農産品安全的根本出路,而採用傳統的種植業模式,雖然表面上看産量在增加,卻給農業生産留下了很多後患,甚至會陷入一種惡性循環。

    在農業大縣,山東省平原縣記者了解到,無限制的使用化肥和農藥,已經帶來了一系列的土地生態問題。

    “用化肥咱的地都非常板結了,旱不能抗旱,澇不能,旋耕地層以後,底下地已經非常硬了,板結的。”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研究院的陳君石這樣告訴記者。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研究院陳君:“從土壤的利用來講,它自己的本錢越來越少,就完全靠外來的化肥和農藥,現在這樣的一個結果,我們土壤裏面所長的農作物抗病抗蟲的能力就會下降。”

    高紅星一直從事平原縣訂單農業的生産,他認為農業生産單純的使用化肥和農藥,已經很難提高農作物的産量,也成了制約農業發展的一個無法逾越的瓶頸。

    高紅星:“使用傳統的做法,再增加農業生産資料的投入,增長部分的糧食收入抵不上新投入的生産資料的投入。”

    過度的依賴化肥和農藥,也使農業生産陷入了一個生産資料投入越多,而産量卻下降的怪圈。

    “原來一畝地用30斤化肥,一畝地的小麥900斤,現在用60今斤化肥,咱的小麥産量才達到800斤,它不但增加了化肥的用量,糧食的産量卻下降了。”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現有的農村一家一戶的生産模式,以及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不但無法解決糧食的産量問題,也給農作物的安全生産帶來了很大的隱患。

    “生産的過度的分散,千家萬戶生産的過程難以監督和控制,也難以做到自我約束,正是這個問題,農産品,食品安全問題應當講頻頻出現。”

    我們國家的食品安全問題最大的,最難的就是源頭,所謂源頭就是田裏面的。

1/4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