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經濟頻道 > 機構看盤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銀河證券:準確把握投資增長新內涵

 

CCTV.com  2009年12月30日 08:56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國證券報  

  2009年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我國政府迅速啟動投資,特別是大規模啟動政府投資和國有企業的投資,拉動經濟實現“保八”目標。筆者認為,中國經濟是以實體經濟增長為特徵,實體經濟的增長必須有投入才會有産出,投資必須隨著經濟增長而增長。以投資為主的增長方式的轉移,不是減少投資,而是需要保持更合理更有效率的增長。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近日接受新華社專訪時強調,2010年的投資力度不減,投資仍然是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之一。

  溫家寶總理同時強調,投資內涵要發生變化。而對於2009年以政府投資為主的政策,業界有許多關於“國進民退”的議論。筆者認為,投資內涵的變化不意味著投資增長中的“國退”,重要的是民間投資應該跟進。只有創造更完備的市場機制,推動壟斷性市場結構、扭曲的價格機制、低效率資源配置、遞減的投資規模效應的改變,形成合理的經濟結構和産業結構,經濟才會持續均衡發展。

  無須“國退”但結構要調整

  筆者認為,投資增長新內涵的第一部分,應是國有投資結構的調整。投資增長中,無須“國退”包含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國有企業的投資不必退。2010年,國有企業承擔的已開工項目的後續投資、企業主營業務的短期和長期投資,都不可能退。因為在一個多元經濟體中,經濟規模要做大,所有正常發展的企業,投資都需要增長。

  不過,國有企業投資結構必須調整。首先,已經産能過剩的企業和産品,不能繼續投資,否則短期內可能造成更大的過剩,長期則可能導致企業退出市場。其次,壟斷行業更需要充分競爭,才能使投資效率提高。同時,要特別強調國有企業投資的有效性。從2009年前三個季度新增貸款和企業存款增長的情況來看,投資的明顯低效率是值得注意的。2009年前三季度新增貸款達7.37萬億,但是企業存款增長5.6萬億。同時33%的近3倍于名義GDP的固定資産投資的增長顯示,3%的投入産生1%的GDP增長。在規模效應如此遞減的狀態下,GDP每一個百分點的增長,都需要3%甚至更高的投入增長,投資的效率會越來越低。

  無須“國退”的第二層意思是,政府投資不但不能退,還應該逐年增加,政府投資內涵的調整也是關鍵。政府投資要在公共投入上加大力度。2010年,4萬億投資計劃第二年的投資部分一定會到位,其中的主要部分應該用來加大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系和農村養老金試點的投入。只有社會保障體系和醫療衛生體系進一步完善,農民養老金試點擴大,讓老百姓受惠,才能對當期消費增長産生拉動效用。這樣,投資保障體系直接從投資和消費兩方面拉動經濟增長,大大加大了投資的乘數效應,政策的效應會更顯著。另外,2010年政府投資還會在保障住房的投入上加大力度,直接支持經濟增長,同時也有利於房地産市場的管理。2009年保障性住房的指標只完成23%,2010年這一方面的政府投入可能會有更強的執行力度。

  經濟規模要做大,不必國退民進,完全可以國進民也進。關鍵是不僅僅要關注企業規模和投資規模的增長,而要注重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更有效率、更有質量地擴張。

  民間投資需要進

  投資增長新內涵的第二個部分,是推動民間投資的增長。從對經濟的貢獻角度來看,民營經濟已經佔到中國經濟的半壁江山。要更有效地通過投資達到保增長和調結構的目標,民間資本是比國有資本更有活力的增量。調動民間資本的投資,大力扶持中小企業,是明年投資增長的重要內涵。

  首先,民間投資與政府投資比較,有效性更高,能使經濟增長更穩定、更具有持續的活力。這是因為,政府的投資能力總是有限的,政府全面參與競爭性領域的投資,實際上會制約增長性。而原則上來説,政府投資主要是投向一些公共領域,公共領域一般是投資效率比較低的領域,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會比較低。競爭性領域應該推動最有活力的民間資本參與,具有強烈逐利性的民間資本越是積極參與,意味著經濟就越會有實質性的增長産生。

  其次,民間投資增長是提升消費增長的基礎。民間投資增長意味著中小企業的發展,中小企業的發展意味著就業機會的增長,就業增長又意味著農民工進城機會增多,隨之,城鎮化程度提升,平均收入增長,消費支付能力增強。民間投資實際上是突破消費增長瓶頸的關鍵,特別是中小型服務企業的發展,既能創造就業機會,也能創造消費需求。

  第三,民間投資是通過市場化調整合理産業結構佈局的最有效工具。民間資本的大規模發展,有利於形成完全競爭的市場格局,會使邊際收益為零的企業逐漸退出。一直困擾中國經濟發展的産能過剩問題,如果靠行政整合,可能會發生虧損企業整合盈利企業的不合理現象以及浪費資源的低效率調整行為。如果不按照需求進行市場化調整,僅僅是規模整合,不但不能解決産能過剩問題,可能還會積累更多更大的産能過剩問題。

  經濟危機從來都是通過産業升級換代走出産能過剩的困境,完成産業週期調整,重新開始新産業結構、新産品結構層次上的增長週期循環。如果不完成産業結構的調整,可能走不出危機的陰影。在本次危機中,首當其衝遭遇出口下降衝擊的中小企業,更有動力面對必須經歷的出口産品結構的調整和轉型,從而恢復新的增長活力,帶動經濟復蘇。

  更重要的是,危機時期會産生較大的就業壓力,而産業調整也會帶來巨大的就業壓力。所以,産業結構的調整,特別是中國目前的産業結構的調整,需要能夠創造就業機會的勞動密集型的中小企業,經過産品升級和産業結構調整,成為創造就業機會、吸納就業的主體。2010年,中小企業是否得到更實質性的支持和幫助,使其成長恢復活力,將是決定當年經濟態勢的最重要元素之一。 

  利用政策紅利抓住發展機遇

  回顧2009年出臺《國務院關於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29條意見”對於拉動民間資本、扶植中小企業加大了力度。從投資的角度來看,其中很多條款的含金量很高。“29條意見”歸納起來是三個方面:第一,對民營資本放鬆市場準入限制;第二,提供融資便利;第三,減稅免稅,降低成本,增加利潤。

  國家發改委已經放寬相關規定,凡是對外資開放的行業和領域都對民間資本開放。在新開放的領域,特別是過去相對壟斷的領域,投資的邊際收益一般較大,應該存在很大的機會。

  為解決中小企業發展中的問題,特別是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新政:中小企業稽核發債模式在北京中關村和深圳試點;出臺股權投資基金新規;推動以政府信用支持的中小企業信貸擔保公司;成立了政府投資的中小企業投資基金,應該對中小企業投資有很好的引導效應;中小板和創業板的快速發展為創新型創業型企業開闢了巨大的發展空間。各種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模式的創新和發展,給了中小企業發展機會,也開拓了投資的巨大空間。

  應該注意到,“29條意見”中第一次提出重新界定小企業的定義,“修訂中小企業劃分標準”,把中型企業與小企業分開,使政府扶持小企業的政策更全面地惠及吸納新增就業90%以上的小企業。總之,“29條意見”是專門為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發展推出的全面政策,對中小企業發展來説是一個非常好的機遇。

  2010年,經濟增長將面對國內外的新形勢和新局面。全世界的經濟面臨重新平衡的挑戰,中國經濟的總量結構將面臨歷史性的重新定位和結構的根本調整。如果經濟政策把握準確,政府投資更多在保障體系的建設上增加和加大産業結構調整方面的引導,民間資本更多在競爭領域增加,國進民也進,2010年中國經濟9%的增長是完全可以期待的。投資者應該充分利用政策的紅利,抓住投資機遇,謀求更大的發展。

責編:劉慧

1/1

  相關鏈結: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