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經濟頻道 > 財經評論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居民收入增長的穩定預期從哪來

 

CCTV.com  2009年12月11日 08:20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新華網綜合  

  據上海證券報 增強居民收入是一項系統工程,是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保障。因此,需要把它作為一項長期的工作來抓,而不是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的應時之舉。

  據統計,進入2009年以來,我國包括投資和消費在內的全部內需對國民經濟拉動了近11個百分點,可問題是,最終消費仍然不足,主要原因是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仍然偏低。住戶部門收入佔國民可支配收入比重自1999年以來呈逐年下降趨勢, 2007年,居民收入佔國民可支配收入比重為57.0%,比1992年下降11.3個百分點,而且收入尤其是工資性收入增速低於經濟增速。

  如何有效增加居民收入呢?是不是只要漲工資或多發些補貼就可以實現了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工資提高意味著企業成本增加,而企業提高了成本就有可能減少僱員數量。結果是,簡單增加工資的邏輯很難有可持續性。所以,如何把提高居民收入與保持經濟持續發展的活力有機結合起來,才是真正實現收入增加的根本之道。筆者認為,這需要把握好以下三個重點。

  第一個重點,最大限度激發市場活力,提升居民對收入增長的穩定預期。

  經濟學基本原理告訴我們,提高居民收入的前提在於存在強大的對勞動力的需求總量。若非如此,居民就不存在對收入穩定性的預期。此時,即便是收入增長了,也會因為害怕失去工作而不敢花費。可見,能否有效激發出市場的活力,是提高居民收入預期的基本前提。事實上,中小企業在吸納就業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制度化的創業支持動力的存在,也使得居民收入具有了增長的預期。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鄉居民的收入有了很大增長,但增長速度慢于經濟增長的速度。這折射了兩個現象,城鄉居民的收入之所以能夠增長,在於改革開放創造了更多就業機會,使原本無收入或低收入的人群有機會獲得更高的收入;而收入增長速度低於經濟增長速度,根本上是因為我們一直在運用勞動密集型的發展模式,在資本和勞動力的關繫上,勞動力一直處於劣勢。因此,我們要切切實實調整經濟結構,使勞動者獲得更好的市場回報;堅持推進深化改革的力度,堅決驅除一切危害市場活力的因素。正如有學者談到的那樣,把發展中小企業和居民創業作為重點工作來抓,徹底改革目前的工商註冊登記制度,在融資和政策方面給予更多的制度化扶持措施。

  第二個重點,提高社會保障的水平,確保工資性收入維持在一個相對動態化的增長速度之上。

  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啟動住房市場化、醫療、教育等方面的改革以後,中國居民的收入水平就顯示出被剛性支出鎖定的基本特性。人們出於防備疾病、子女教育、未來養老等方面的考慮,不得不抓緊儲蓄,這筆儲蓄資金平均佔據了居民收入總量的60%。而且,這幾年隨著醫療、住房、教育等剛性産品價格的不斷上揚,這一比例還有提高之勢,結果造成了所謂的收入“被增長”迷局。可以想象,如果不把這些影響居民收入的剛性消費比例降下來,即便工資提高了,也只能收一時之效。長期來看,“被增長”迷局仍然無法打破。為此,筆者認為,政府一方面要加強對社會的保障性投入,在包括經濟適用房、平價醫院、教育收費等方面給予更多關注;另一方面,要確立合理的、動態的工資性收入上漲速度。那麼,要達到這一目標所需要的錢從哪出呢?應當讓渡一定比例的國有企業經營性利潤。

  第三個重點,在高收入階層和低收入階層之間建立一種來自於市場機制的收入轉移通道。

  切實增加居民收入,説到底還在於最大程度提高居民的就業率。以今年的情況為例,全年需要就業的人數達2000多萬,但實際可提供就業的崗位大致在1300萬。面對這一不小的缺口,政府需要關注整體經濟的恢復,可以考慮發展一些有利於高收入群體消費的機會。事實上,我國一些高端娛樂消費産業的發展嚴重滯後,許多潛在的高端消費需求被壓制了下來。如果能夠在政府的指導下被推出,將會創造多方面的就業機會;更為關鍵的是,這類高端娛樂行業可以被定為有政府經營的公益性行業,這不僅能夠促進高收入群體的收入向低收入群體合理轉移,而且所得收入可用於公益事業,還能夠極大地促進社會公平。 (作者:胡曉鵬 作者繫上海社會科學院部門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經濟學博士)

責編:陳平麗

1/1

  相關鏈結: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