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經濟頻道 > 産經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鋼鐵産能過剩九大難題待解:四大誤區 五個門檻

 

CCTV.com  2009年12月04日 08:11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國證券報  

  3日,國家發改委召開抑制行業産能過剩和重復建設發佈會,鋼鐵行業産能過剩位列成為各大行業首位,為什麼幾年前的老問題現在更加嚴重?産能越調越多,結構越調越亂,問題越説越多,原因到底在哪?

  有關分析認為,鋼鐵行業産能過剩與審批、金融、環保、質量、資源五大“門檻”形同虛設有直接關係,而這五大門檻沒有真正發揮作用的背後原因是,中國鋼鐵業內部長期存在四大誤區:結構調整變成單純提高“板帶比”、淘汰落後只看裝備水平、聯合重組越大越好、産能過剩缺乏科學預測。

  四大誤區未厘清

  2005年鋼鐵産業政策已經過了四年,現在來看已經與目前的鋼鐵産業發展實際不協調,而且政策的誤導作用已經産生。

  産業政策一味地強調“板管比”,導致“聽話”的大鋼廠一窩蜂上板材項目,加上淘汰落後標準只看高爐轉爐的大小,直接帶來熱軋産能短期迅速擴大,形成嚴重的過剩産能,出現長期以來“高附加值”的熱卷價格賣不過低附加值的螺紋鋼、線材。淘汰落後標準還帶來一個後果,大大小小的鋼廠都拼命上大高爐大轉爐,怕落單被淘汰。實際上大量的鋼廠完全可以通過技術升級,提高環保標準來謀求發展,而不是單純上項目擴産能。好在目前,工信部已經認識這個問題,開始著手作一些政策修訂。 

  “聯合重組越大越好”已經成為政策的導向,事實上這個提法科學性有疑問。它忽視了企業生存與發展的生態環境與邊際效應,違反了市場經濟規律。出現政府過度干預企業,甚至強制要求企業必須達到千萬噸甚至億噸的目標。

  “産能過剩到底是多少?”從上個世紀90年末開始控制鋼鐵産能到現在,我們一直在提鋼鐵産能過剩。粗鋼産量3億噸過剩、4億噸過剩、6億噸過剩、7億噸過剩,但沒有一個權威部門得出一個結論:中國鋼鐵需求到底是多少?峰值在哪?低谷在哪?包括目前輿論普遍提出的6.6億噸産能中有1億噸過剩産能,有沒有經過科學論證與預測?

  産能過剩是事實,但過剩多少?合理過剩值在哪?何時供求關係會發生變化?這個問題需要權威部門認真研究,科學決策,不能簡單地一概而論。否則的話,按照3億噸就過剩的調控政策,中國現在的鋼價早已飛上天了。

  五大門檻難作為

  在上述四大導向性問題出現誤讀的背景下,鋼鐵行業控制産能的門檻要想真正發揮作用非常難。當然,這裡還有其他原因在起作用。

  理論上的鋼鐵産能擴張,資源、資金應該向高技術高附加值的項目傾斜,但實際上執行時已經走樣。

  鋼鐵産能要擴大,第一關是審批環節,但我們的審批時間嚴重滯後於企業發展實際需要,等到批文下來的時候,一個新的經濟週期又來了,企業承擔不起,只能偷偷上馬,搞“先斬後奏”。民營鋼廠這樣做,國有鋼廠也如法炮製。因此,審批環節阻止不了鋼鐵項目亂上馬。

  項目通過審批,銀行才會貸款;實際上沒有審批的項目,銀行也會貸款,新項目上馬與GDP慼慼相關,地方政府自然會大力支持。所以,今年粗鋼産量疊創歷史新高,庫存居高不下,就是沒有人減産,為什麼呢?有銀行撐腰,鋼廠現金流充沛,能挺住。在這個背景下,更沒有哪一家地方環保部門會冒得罪“父母官”、掉烏紗帽的風險,來監控鋼鐵企業的乾淨生産。

  質量門檻取決於政策標準,但中國鋼鐵産品絕大部分屬於低端産品,提高門檻有一個漸進過程。而水、電、礦山等資源的配置基本上由地方政府來支配,地方鋼鐵企業毫無疑問有地緣優勢。

  上述五個門檻,實際上環保、質量門檻應該由政府來監管,但項目的審批、資金的使用以及資源的整合應該是市場行為,但政府的決策者的行政思維意識一直沒有改變過來,邁不過這個“檻”。 記者 濟川

責編:劉慧

1/1

  相關鏈結: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