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經濟頻道 > 國際財經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各國“眾口難調”

 

CCTV.com  2009年11月29日 09:29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廣州日報  

  12月7日,192個國家的領導人將雲集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就未來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行動簽署新協議。

  但從目前各個發達國家公佈的減排承諾看,“各自為政”的減排承諾往往附加了不少條件,顯得缺乏足夠的決心與誠意。此外,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合作的種種分歧並未因會期的逼近而得到澄清與解決。這都為這次會議的成功埋下了陰影。

  種種障礙的存在,可能預示著哥本哈根大會將達成一個“政治協議”,而非“廣泛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從某種意義上説,哥本哈根會議僅僅是國際社會應對全球變化的又一個艱難“起點”,並不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12月7日,為期兩周的聯合國氣候大會將在哥本哈根開幕。儘管在大會召開前夕,美國總統奧巴馬及時推出了溫室氣體減排承諾,但這次氣候會議能否達成實質性的協議,前景還是令人擔憂。全球遏制氣候變暖的共同行動能否得到強化,依然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2007年4月25日,兩個關注氣候變化的人在挪威一北極小鎮的冰灣岸邊曬“日光浴”,希望借此引起公眾對全球變暖的關注。

由於氣候變化,原本深居野外的北極熊經常闖入人類居住區。

聯合國氣候大會將討論溫室氣體減排問題。

  埃塞俄比亞一個嚴重營養不良的孩子蹲在臺階上。由於乾旱等極端氣候,該國有450萬人面臨饑荒。

  美國: “高姿態、低承諾”

  從目前看,儘管有少數專家質疑“全球變暖”被誇大化,但國際社會對氣候變化引發危害的認知是一致的。此前,由於最大溫室氣體排放國美國游離于《京都議定書》之外,全球溫室氣體減排行動一直處於不明朗的狀態。

  面對國際社會的壓力,奧巴馬政府上臺後,提出美國要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今年6月,美國眾議院提出方案,到2020年在2005年的基礎上減排17%。近日,奧巴馬最新作出了減排承諾,按照眾議院的方案,承諾美國溫室氣體減排17%。這個目標看上去很高,但若用1990年作基準年換算,實際上只減排4%。奧巴馬最新提出的減排承諾,儘管是一種積極姿態,但依然遠低於發展中國家的期望。

  分析認為,奧巴馬的這種“高姿態、低承諾”做法,明顯是在躲避應有的減排責任,依然缺乏誠意,並不利於這次氣候變化大會達成實質性成果。為此,一些環保組織批評美國只是在做“口頭文章”。此外,奧巴馬的承諾能否兌現,還存在著不確定性——美國參議院明年才會討論類似法案,相關減排提案的審議變數頗多。

  歐盟: 積極搶佔“制高點”

  美國有媒體披露,參與哥本哈根氣候會議的談判專傢俬下表示,他們對這次會議能達成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已不再抱有希望,會議最可能的成果是繼續呼籲全球關注氣候變化,發表缺乏約束力的“宏大宣言”。在2010年,全球還將召開兩次國際氣候會議,屆時國際社會可能會進一步細化應對氣候變化的一攬子方案。

  儘管全球政府層面的減排協議難以達成,但這沒有影響歐盟在溫室氣體減排方面的&&作用。一向注重環保的歐盟,試圖借助節能減排搶佔先機,進一步搶佔新經濟發展的“制高點”。

  11月23日,歐盟表明了自己的談判立場:歐盟將在2020年前進一步從減排20%提高到減排30%,但歐盟的前提條件是:只有其他世界強國簽署類似的行動方案,歐盟才會作出加大減排的承諾。

  從更深層次看,自《京都議定書》簽署以來,歐盟一直主導著減排的前進步伐,對本區域的工業産品制定了更嚴格的節能與排氣量指標,深刻影響了全球工業産品的競爭格局,使歐盟贏得了新經濟競爭的初步優勢,引導著新興低碳經濟、環保産業的發展。這種優勢一旦形成,有可能在世界範圍內引發消費者對美國高耗能産品的厭惡,並最終導致美國企業競爭的不戰而敗。

  難題——減排目標各説各話執行減排缺乏監督

  2005年生效的《京都議定書》總共28條,但沒有一條是關於違約的懲罰機制。這大大影響了發達國家減排的執行力度。

  從過去多年的實踐看,這種無約束力的協定對各國並不具有很強的執行力,這使得發達國家推出的“宏大承諾”背後,存在無法完成減排目標的可能性。由於缺乏監督與懲罰機制,這就使得任何減排不達標的行為,除了遭到道義上的譴責之外,並沒有其他應對之法。

1/2

  相關鏈結: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