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經濟頻道 > 人物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周小川:三方面探討實體經濟與政策關係

 

CCTV.com  2009年11月20日 12:12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國經濟網  

  中國經濟網北京11月20日訊 今天上午,以“後危機時期的世界經濟與中國”為主題的2009全球CEO年會在京開幕。大會發言中,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從三個方面探討了實體經濟與制度政策之間的關係,周小川表示,金融危機以來中國有效地支持了實體經濟的發展,但在投資方面必須小心,因為中國在某些方面已經有産能過剩的現象。

  周小川説,金融危機以來,大家在對抗金融危機的政策制定過程中會觀察到有不同的現象,有的地方財政當局和貨幣當局向金融體系注入了大量的資金,但是資金沒有非常有效地來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中國也是非常關心這件事情的,出現的情況稍微有些不一樣,今年的信貸總額增長是非常快的,應該説有效地支持了實體經濟的發展。如何能夠進一步探討這方面的制度和政策原因?

  第一,金融體系能否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一個關鍵因素是金融機構自己本身的健康性。

  金融機構如果在危機中自己生了重病,就會住醫院治療,修復自己的資産負債表,考慮怎麼充實自己的資本金,怎麼能夠消化自己的有毒資産。在這種情況下,對實體經濟支持的考慮就有可能受到影響,自己的能量也可能受到影響。因此首先要保持金融經濟的健康性。1、資本。金融危機的出現都是消耗資本的,資本沒有了,根據健康性的標準和監管的標準都不能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2、有毒資産(不良資産)。不良資産在危機期間肯定會比較明顯地上升,同時也在消耗資本。3、杠桿率,也就是融資的方式。在正常情況下和在危機的情況下,融資的條件是不一樣的。

  像人一樣,健康的問題都是有週期性變化的,很多人都是隔幾年會生一次病,或者10年會生一場病,很難事先做到預防。中國有一個好處,亞洲金融危機期間我們的金融體系是受到了重挫的,有大量的信託投資公司、信用社、中小金融機構關門倒閉。大家都記得,當年比較出名的廣國投的關閉,粵海的充足,在那個時間花了很大精力解決健康性問題。

  從商業銀行的角度來看,不良資産正式宣佈的數在亞洲金融危機期間是25%,已經非常高了,實際比這個數還高,因為當時還有標準的問題,比如貸款分類標準和會計標準的執行問題。我們有一個好處在亞洲金融風波剛剛開始恢復的時候,啟動了一輪注資和股份化制改革,改善公司結構。這一輪改革之後我們遇到了這次全球金融危機,正好中國大型金融機構資本金是充足的。加上這幾年經濟發展比較好,從健康的角度來看是有能力繼續向實體經濟提供有效服務的,同時沒有出現太大的拖後腿的現象。

  第二,有關央行的政策制定。

  對於金融社會來講,要保持金融系統向實體經濟提供服務的壓力和動力。從壓力情況來講,一方面是競爭,除了競爭之外還有價格。這次危機過程中我們也觀察到利率,特別是存款利率過低或者將近零利率有時就會減少金融機構向實體經濟進行服務的壓力。我們在危機最開始的時候發現有一些金融機構囤積現金,主要原因是因為解決區域杠桿化的問題,可能資金來源不可靠,別人不再提供或者不給他融資,儘管現金的成本可能是高的,但有很多金融機構有囤積現金的現象。之後宏觀調控當局向金融市場投入了大量的流動性,還有囤積現金的現象,也就是手裏有大量的流動性的資金,但與此同時也非常謹慎地向實體經濟放貸和提供融資。裏面有多種多樣的原因,其中一個原因是負債方的利率太低,囤積也不會佔用太多資源,不放出去壓力也不大。

  針對中國我們也考慮到這樣的現象,存款利率已經降到2%,再降下去究竟對金融體系是好還是不好。活期存款已經很低了,金融市場短期拆借利率也很低,但定期存款一年期還在2%左右。這當然也有好處,金融機構拿到了存款就一定要考慮用出去,因為要付2%給儲戶,這樣就有壓力,一定想辦法把資金運用出去。這就使得金融機構能夠看到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時候得到收入、得到利潤,能夠充實自己,在利差方面還要保持一定的水平。這一點通過股份制改革、公司治理的改革得到了加強,商業性金融機構都有相當強的獲取利潤的動機。首先考慮股東利益,因為現在都是股份制的公司,要考慮為股東創造利潤。其次考慮自己的持續性。因為隨著資産不斷增長,必須不斷地補充自己的資本金,相當一部分來自於自己本身創造的利潤。

  第三,這一輪中國克服金融危機一個重要的口號是擴大內需,擴大內需有什麼特點。

  擴大內需有什麼特點,我們有鼓勵小排量汽車的政策,有家電下鄉的政策,各種各樣的政策使得製造業能夠不至於明顯地下滑。

  首先這次和我們之前遇到的困難時期不太一樣,比如亞洲金融危機時期,很多人感覺到流動資金緊缺,這一輪中國的政府對危機的響應非常快,很快就發出了大量的流動資金,特別是商業票據,這樣基本上緩解了在生産過程中流動資金的需求,也對中小企業比較有利。擴大內需必須有最終需求,最終需求無非是投資、最終消費、凈出口。在這幾項裏,中國在最終消費上還是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在投資方面必須小心,因為中國在某些方面已經有産能過剩的現象,特別是在一些常規的製造業中。基礎設施投資中也有一些人在擔心有些基礎設施是非常必要的,但也有一些基礎設施,比如某些公路,雖然從長遠來看是有必要的,但投資太早會出現沒有車流量的問題,也有類似于産能過剩的問題。所以我們必須在投資方面找到新的增長點。

  從今年前三季度的情況看,中國城鎮化的過程産生了大量的投資需求,城鎮化的過程是中國所特有的,中國有幾億農業勞動力,還要隨著農業生産力的提高不斷減少,會有更多人到城裏,到城裏就需要有住房、需要有公共設施,需要城鎮改善環境,需要擴大城鎮範圍。因此就代理了城鎮擴大城市內部基礎設施的需求,城市內部公用設施的需求,城市社會事業包括醫院、學校等等需求,相比較之下最大的還是住房的需求。今年中國克服金融危機的過程中,這個需求表現的比較明顯。

  一方面有它的必然性,另外一方面也有它的好處。必然性是中國處於城鎮化的發展階段,好處是這個投資是有實際需要的,不是太超前,是符合當前階段發展的,不是浪費的,也不會導致産能過剩。但有有難處的地方,一部分城鎮化的公用和社會設施方面不一定有充足的自身項目的。

  相關鏈結:

責編:王玉飛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