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想今年購房、明年或後年就賣出,以此來抵抗預期中的通脹,那麼結果不一定會盡如人意。當前我國樓市已顯露回調跡象,房價則有些高處不勝寒,目前已有樓盤開始小幅降價促銷,第四季度打折樓盤必然越來越多
通脹快來了,搶房去!這似乎是很多國人的一致觀念。然而,買房子能夠抵禦通脹麼?筆者認為,對這個問題需三思而後行,當下如果不考慮中長期情況,只想今年購房、明年或後年就賣出,以此來抵禦預期要到來的通脹,那麼結果不一定會讓人滿意。
一思:房子的保值功能究竟如何
今年以來,在寬鬆的貨幣政策下,前8月新增信貸超過8萬億元,遠超去年全年和今年預定的5萬億目標。實際上,今年一季度貨幣供應與信貸數據甫一齣籠,便引起經濟學家們的關注與擔憂,再經過媒體放大效應後,從4月開始,投資者便開始向樓市進軍,且愈演愈烈,投機客也有所跟進,7月以來更是形成了豪宅搶購潮。
按照西方經濟學理論,流動性過剩必然導致通貨膨脹,消費品價格、尤其是資産價格本質是一種貨幣現象。而事實證明,資産價格的上漲領先於消費品價格,根據筆者的研究,M1、股市、樓市、消費品,四者之間依次呈領先關係。近期的實證是:M1去年四季度觸底後快速回升,股市是從今年初反彈的,房價是由今年3月止跌上漲的,而CPI到8月仍是同比下降。
那麼,購房到底能否抵禦通脹?不妨做一個大跨度的數據對比。2000年-2008年,我國CPI增幅依次為:0.4%、0.7%、-0.8%、1.2%、3.9%、1.8%、1.5%、4.8%、5.9%,而全國房價指數增幅依次為:1.1%、2.2%、3.7%、4.8%、9.7%、7.6%、5.5%、7.6%、6.5%。對比結果一目了然:每年的房價漲幅都大於CPI增幅。
如此看來,單以房屋增值率衡量,購房肯定是保值的,若再算上租金回報率,則更划算了。可事情沒這麼簡單,還得深入探究一番。
2000年以來,我國樓市走了一輪波瀾壯闊的大行情,房價持續快速上漲,這是由我國1998年取消福利分房、經濟高速成長、城市快速推進等多種利好因素共同作用的。這種情況在一國房地産發展史上,只能特定的存在,不可能長久如此。
不妨舉三個最壞的例子。1990年日本樓市泡沫破滅後,東京的地價和房價至今都沒能回到當初的水平;1997年香港樓市泡沫破滅後,住宅價格至今沒能超過1997年三季度的高點;2006年6月美國房價到達頂點,然後持續下跌,並導致次貸危機,引爆金融危機。如果投資者在上述三個房價高點購入房産,則不僅沒有跑贏CPI,而且會賠得一塌糊塗。
當然,上述事情近幾年不可能在中國發生,不過這也不代表永遠不會發生。做個簡單推理,目前我國城鎮住房私有率約為84%,如果加上農村則約為92%,這可能是全球最高的。就算考慮到目前城鎮存量房中佔比最大的是房改以前的老公房,需要升級換代,但我國居民的傳統是“居者有其屋”為榮,投資投機風氣遠超歐美國家,多年後勢必出現很多空置房,必然降低房子的保值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