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沉寂一時的“溫州太太炒房團”又開始活躍起來。據介紹,太太們一般先在網上看好地段,或者通過當地熟人、老鄉打聽房價、環境等相關信息,前期考察做得相當充分。所以碰到好項目、好樓盤,太太們相比男士,下手“更快更乾脆”。今年6月,杭州一樓盤開盤,一位太太在半小時內就拿下了10多套房子,這使不少還在考察中的男士大為感嘆。
太太們購房一擲千萬、快而乾脆,使炒房情形,怎一個“猛”字可以道盡。想想也不難理解,靠賣皮鞋、賣衣服、賣紐扣積累了一定的經濟基礎後,溫州人的眼光更加開放,除男人繼續打理企業外,女人們則剝離出來,專事資本投入。於是,能産出更大效益的房産、煤礦等,就成了他們的投資新寵。尤其在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一些傳統型産業如製鞋業,訂單減少、機器停工,銀行也貸款艱難。且危機何時解除?工廠前途怎樣?都是一個個未知數需要求證。因此不少老闆,就把準備的生産資金,投入到風險小、賺錢快的房地産業。而現在一些城市的房價朝夕兩樣不斷上漲,因此出手或快或慢,就成了賺多賺少的重要因素。明乎此,精明的太太能不果斷下手嗎?
但如果就此做個調查,我笨笨地想,除了房地産商以及與房地産商有著利益瓜葛的地方政府會表示興高采烈外,再就是賺足鈔票的太太們額手稱慶了。至於買不起房子或者已經淪為房奴的人,則一定不會高興。因為,炒房的結果,會使本來就居高不下廣受百姓詬病的房價,更加炙手可熱,讓他們望房興嘆。這樣説來,作為事關老百姓衣食住行基本生活資料的房屋,在老百姓普遍沒有居有其屋之前,國家應當採取必要的限制政策,制止房屋的炒買和炒賣。
理由何在?就在於炒買炒賣並不能增加房屋的數量,而作為投資者以資本優勢取得的房産,並不能發揮房産的最大作用。當社會上的物質並不能物盡其用的時候,物質隱含的財富,也就無從談起。換句話説,倒買倒賣式的交換,除了拉動價格瘋狂的增長以外,價值並沒有隨之增加。一套房子的使用價值還是一套房子的使用價值,並不因價格的飆升,使它的使用價值增大。相反,房子卻在這種看似自由實則無序的競爭中,使窮人享有的權利,消弭殆盡化為烏有。
我們不妨把囤地與此類比。有報告顯示:國內一些知名開發商2003年到2009年上半年所獲得的住宅用地中,有57%的土地面積尚未形成實際供應,其中27%的土地面積“待開發”,30%的地塊“規劃在建”,在12個城市中有270塊已售土地仍在閒置。為什麼土地會出現閒置呢?就因為地價總在上漲,利益讓開發商大量囤地成了“頑症”。而土地閒置反過來又推動城市房價的快速上漲,“地王”不斷出現。既然我們從政策層面上抑制囤地,那也應從政策層面上抑制囤房,否則,抑制囤地的政策便不能最終收效。何況國家對二套放貸的政策一直偏緊,也從立法層面上顯示了限制炒房的良苦用心。但問題是,對於資金雄厚的闊太太們,她們不需要銀行按揭,這種情況下的購房限制,就成了現實的難題。
筆者以為,國家靠樓市股市上漲,真能實現強國之夢?——所有這些擔心,未必是杞人之憂。(雷鐘哲)
責編:陳平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