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G20金融峰會即將在匹茲堡舉行。近期的一系列數據顯示,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都出現了經濟復蘇跡象。與之相應,歐美各國政要近期的積極言論也是此起彼伏。但在政要信心外溢的同時,衡量經濟狀況的兩個“硬指標”(消費指數和失業率)依舊低迷。
與此同時,為防止財政赤字上升和螺旋式通貨膨脹的發生,是否採取經濟刺激措施“退出戰略”,隨著G20峰會的逼近,爭論日漸激烈。
針對上述困境,我們採訪了研究世界宏觀經濟的兩位專家。兩位專家均認為,當前全球經濟釋放的“示好”信號雖令人欣慰,但復蘇跡象尚顯“脆弱”。所謂經濟刺激政策的“政策退市”,是今後必然的選擇,但目前還很難立即實施。
點睛語
要警惕G20匹茲堡金融峰會變成發達國家“忽悠”發展中國家的一次會議。發達國家推動舉行這次會議的用意有兩個:
一是敦促發展中國家加大投入,以帶動世界經濟復蘇;二是敦促發展中國家更多地開放市場,以便産品能夠順利進入,從而帶動這些國家製造業的發展。 ——江涌
目前,經濟復蘇相當脆弱,還需要一段時間的財政和貨幣刺激政策支持經濟增長。
經濟刺激政策“退出戰略”確實需要,但現在絕不是實施的時候。 ——王勇
熱議復蘇
廣州日報:最近一系列數據似乎顯示經濟已有復蘇跡象,而歐美領導人也顯得信心滿滿,您是怎樣看待這一問題的?
江涌:我也注意到了最近的一些數據,但世界經濟復蘇沒那麼簡單。對於這些經濟數據,不同人有不同解讀。
一般來説,政治家的言論總是顯得信心滿滿,而經濟學家則顯得頗為悲觀,這是由各自的職業決定的。
就政要而言,此時宣稱經濟企穩的目的只有一個:提升公眾的信心。就目前看,要説世界經濟開始復蘇還言之過早。這次金融危機之所以出現,其根源在於美國經濟的結構性問題,這些結構性問題不是一天兩天能解決的。
首先,美國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比例失調問題並沒有出現轉機。二戰後,美國製造業達到鼎盛,佔國民經濟比重的40%,但現在製造業只有15%,而金融業所佔比重則遠超製造業。美國也試圖改變該狀況,但一直找不到實體經濟新的增長點。目前,唯一能讓人看到一絲希望的是新能源産業。但新能源産業概念炒得很響,暫時卻很難産生實際的生産力。
其次,美國消費信貸尚未轉成經濟增長動力。金融危機發生後,對於美民眾來説,儲蓄成了第一要務。在失業嚴重的情況下,民眾不敢消費,經濟發展就缺少拉動力。
王勇: 我對此持謹慎樂觀的態度。經濟是呈週期發展的,各國前段時間採取的措施初見成效,金融趨於穩定,並拉動製造業的發展,使經濟開始“起死回生”。同時,投資者和消費者的心理預期也在上升,從而拉動需求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因素的幫助作用很大。4萬億元的投資增加了中國對世界市場的需求,很多歐美公司將産品銷往中國,有助推動世界經濟走出陰影,連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也表示,中國的大規模刺激經濟政策,為全球經濟顯露復蘇跡象作出了貢獻。當然,經濟復蘇跡象還有一定的不確定性,無論是各國政府還是市場,對此都有一定的保留。事實上,各國經濟還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我們看到,並非所有國家都在發生好轉。在歐盟當中,德國表現最好,因為其整體技術知識具有競爭力和創造力。美國也具有相當大的優勢,金融業好轉帶動了其他經濟部門的回暖。而英國以及南部歐洲就相對差一些。在英國,經濟的頹勢已經反映到公眾對政府的信心上了。
熱炒退市
廣州日報:最近,有關經濟刺激計劃“退出戰略”的話題越炒越熱,為什麼會這樣?
江涌:可以説,歐美國家的救市行為取得了一定成效,在穩定金融秩序上取得不錯的效果。但在經濟刺激措施方面卻乏善可陳,因為歐美國家政府對GDP貢獻所佔比例,一直都相當小。而且,一系列經濟刺激措施已使其陷入所謂的“格林斯潘困境”。那就是:為解決眼下緊迫問題,卻埋下了未來引發更多、更大問題的隱患。
首先是歐美政府日益嚴重的財政赤字問題。金融危機爆發後,各國都投入鉅資穩定金融市場,隨後又陸續出臺新的刺激計劃,鉅額投入必然帶來財政壓力。除美國外,其他經濟體也可能面臨類似問題,尤其是歐盟。歐盟規定各國財政赤字佔當年GDP的比例不得超過3%,但現今已有多個成員國越過這條“紅線”,倘若部分國家財政赤字問題進一步嚴重,勢必影響整個歐盟的經濟穩定。
其次是通貨膨脹問題。危機爆發後,各國政府都向市場注入了大量流動資金,這就很可能帶來通貨膨脹問題。這樣又會使各國陷入“滯漲”境地,如繼續保持低利率刺激經濟,通脹難以控制;如加息抑制通脹,則可能壓制經濟復蘇的勢頭。
王勇:當前情況下,提出所謂的經濟刺激措施“退出戰略”,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經濟已經有了一定的好轉,到了可考慮“退出”的時候了。另一方面,各國的經濟刺激措施本身也存在一些問題。
對於很多發展中國家來説,類似固定投資性的刺激方案,也存在一些負面因素。比如,一些建設項目缺乏創新性,重復建設現象比較嚴重。而且,一旦計劃發生變化、後續的投入放緩,就會帶來很大影響。目前世界各國的經濟刺激措施,雖然解決了當前的一些問題,但將一些固有的、深層次的問題推給了將來。其結果是,經濟刺激措施影響了未來需求,從而拖累各國中長期發展。
謹慎退市
廣州日報:如果政府政策採取“退出戰略”,經濟復蘇將依靠什麼力量?G20匹茲堡金融峰會即將舉行,各國會否就此達成一致?
江涌:逐步結束經濟刺激計劃的“退出戰略”,儘管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但這是大勢所趨。我認為,全球經濟復蘇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最終還得依靠市場的自發調節實現。就拿美國政府來説,其在經濟刺激方面基本已經“無能為力”,只能轉向維護社會穩定上來了。比如,奧巴馬政府提出的醫改計劃,其目的就是為了社會穩定。
事實上,要警惕G20匹茲堡金融峰會變成發達國家“忽悠”發展中國家的一次會議。發達國家推動舉行這次會議的用意有兩個:一是敦促發展中國家加大投入,以帶動世界經濟復蘇。他們認為,發展中國家財政赤字一般不高,也沒有鉅額負債,理應增加財政投入刺激經濟。這樣的結果是,發展中國家將增加從發達國家的進口,有利於發達國家的經濟復蘇。發達國家的第二個用意,就是敦促發展中國家更多地開放市場,以便産品能夠順利進入,從而帶動這些國家製造業的發展。歐美國家可謂“居心叵測”,把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吹捧得很高,但目的最終還是為了自己。就中國而言,受國際形勢影響,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出口態勢依然嚴峻。所以,我們強調“一體兩面”——穩定外需,擴大內需。但更重要的是,應該將經濟發展的希望主要寄託在擴大內需上。
王勇:其實,雖然目前出現了尋求經濟刺激措施的“退出戰略”聲音,但各方面的反應還是相當謹慎。經濟復蘇相當脆弱,還需要一段時間的財政和貨幣刺激政策支持經濟增長。政策“退出戰略”確實需要,但現在絕不是實施的時候。
就當前的情況看,如果要促使世界經濟真正復蘇,在保證經濟局面穩定的同時,各國還要進一步提升經濟發展的動力。但最終來説,“退出戰略”是必然選擇,經濟發展主要還是要靠市場。在即將舉行的G20匹茲堡金融峰會上,增進相互貿易、經濟刺激計劃的“退出”都會是重要話題。
我認為,就目前的世界經濟來説,應該儘快重啟多哈回合的談判。此外,還應該調整現行的國際經濟秩序,讓發展中國家有更多聲音,從而使世界經濟走向更均衡發展。(本報記者 趙海建)
專家資料
江涌: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經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
王勇: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相關鏈結:
責編:陳平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