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類上市公司是政策保護的堡壘,事實也確實如此,今年上半年寬鬆的信貸政策挽救了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與不良貸款餘額出現雙降。
有人説,金融機構拯救了股市。錯,是股市拯救了銀行。
半年報顯示,包括工商銀行(601398)、中國平安(601318)、中信證券(600030)在內的16家金融類企業今年上半年共實現營業總收入4860.25億元,合計創造凈利潤則高達1641.3億元,佔1057家上市公司2495.05億元凈利潤的65.78%。但與以往的業績相比,銀行業績平淡中略有下行,不是股市的什麼大利好。截止8月24日,14家上市銀行中,已發佈半年報的有8家。其中,僅有5家銀行實現了利潤微幅正增長,其餘3家均為負“增長”。
現在銀行要靠股市來拯救。在信貸急劇擴張后,金融類股的命門在資本充足率,如果不能儘快補充資本金,銀行將無米下炊。
銀行股的一季報顯示(除沒有進行專項披露的銀行外),除了建設銀行(601939)的資本充足率從2008年底的12.16%提高到今年一季度的12.47%外,其他銀行都有所下降,尤其是深發展A(000001)、浦發銀行(600000)等中小銀行,資本充足率僅為8.53%與8.72%,觸及8%的底線。今年第一季度銀行業新增信貸4.58萬億元,在當期補充了約500億資本的情況下,銀行業加權資本充足率依然由2008年末的12%,下降到了一季度末的9.9%。華夏銀行(600015)、交通銀行(601328)和民生銀行(600016)的半年報顯示,這3家銀行2009年上半年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0.63%、12.57%和8.48%,比上年度末分別下降1.04%、0.9%和0.74%個百分點。
火上澆油的是,有媒體報道,為了嚴防風險,銀監會要求各銀行將持有的其他貸款機構發行的次級債和混合債從補充資本中扣除。銀監會此舉是為了防止各銀行之間交叉持有次級債,讓風險在銀行體系內部循環,報表漂亮而風險依舊。
今年以來,14家上市銀行中已有11家提出了次級債發行計劃,發債計劃達到數千億元,其中中行一家就提出12000億元的次級債發行計劃。據中金公司統計,當前銀行體系的核心資本凈額在2.35萬億元左右,銀行間互持的次級債估計已達3000億元左右,若採取追溯過去法,則14家上市銀行中浦發、民生、深發展的資 本 充 足 率 將 低 于8%(分 別 為7.05%、7.91%、6.93%),招行、華夏低於10%。
如果銀監會關上次級債閥門,銀行不外乎三個辦法解決資本金瓶頸:提高利潤,減少信貸和融資再融資。
由於1個百分點的資本充足率約可支持2.3萬億元的新增信貸投放,減少信貸可以增加資本充足率,大幅減少信貸可能影響宏觀經濟,影響銀行快速做大,因此這個消極辦法銀行大多不會採用;提高利潤談何容易,銀行進行的自營、向企業壓榨式的中間業務收入增長很高;而擴大凈息差比率在短期內難以實現,可見,短期內補充資本金的惟一方式就是利用資本市場融資,進行IPO、增資擴股或者定向增發。
可愛的資本市場是阿裏巴巴的神奇寶庫,銀行家們口中唸唸有辭:芝麻,開門吧。
今年7月份,深發展通過定向增發,補充資本金5.85億元;8月13日晚,招商銀行(600036)宣佈計劃通過A、H股同時配股融資150億到180億元人民幣率;8月19日,民生銀行發佈公告,8月18日收到中國證監會行政許可申請受理通知書,發行H股已經正式獲得證監會批准。據悉,民生銀行擬發售H股最多不超過38.18億股,募集資金約200億元人民幣左右;浦發銀行也擬募資不超過150億元。
其他銀行利用資本市場募資也將連袂而來。根據申銀萬國的測算數據,若要達到12%的標準,則包括招商銀行在內的七家A股上市的股份制銀行共需籌集資金近800億元。
豈止補充資本金,中國銀行(601988)業之所以能在短期內做大做強,多虧剝離、注資、上市的改革三部曲。今年2月,全球銀行排名榜,中國首次四家中資銀行一同躋身前十,排在首位的工行的市值已經相當於9個花旗銀行,目前工商銀行與老二匯豐之間的市值差距已擴大一倍多,達到410億美元。
而中國的銀行業還在海外佈局,雖然代價不菲,就在8月份,建設銀行香港全資子公司建行亞洲擬收購美國國際信貸(香港)有限公司(AIGF)全部股份。資金從何而來,巨大的贏利,還有取之不盡的資本市場。
對於A股市場的投資者而言,惟一可以鬆口氣的是,幸虧這些銀行不全在內地市場吸血,他們是國際性公司。貨幣注水是全球現象,不是嗎?如果這些銀行都是如金融危機之前匯豐這樣年年分紅的誠實大笨象,A股的投資者實在是太幸福了。可惜,夢想照不進現實。等吧。
注:最近一直在考慮,在中國,股市與信貸本質上是一回事。
相關鏈結:
責編:王玉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