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經濟頻道 > 人物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劉明康:中資銀行拓展境外業務面臨風險

 

CCTV.com  2009年08月18日 08:20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國商報  

  與中國銀行業走出去的速度一樣,風險正以同樣的速度暗涌。很多銀行在進入新的境外市場時,並不清楚自身的競爭優勢(310368基金凈值,基金吧)是什麼,以及客戶為什麼會放棄現有的國內銀行而選擇它們。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和銀行最大的風險,因為它還不知道自己面臨什麼風險。

  “中國的銀行在海外設立的分支機構,正面臨諸多潛在風險。”近日,一銀行業人士向中國商報記者透露。

  據了解,金融危機去年下半年在全球蔓延之後,中國銀行業紛紛舉兵進軍海外業務。1月15日,招商銀行完成了對香港永隆銀行的強制性收購;6月5日,建設銀行在倫敦和紐約設立了分行;6月底,泰國最大的銀行盤谷銀行同意向工商銀行出售19.26%的泰國ACL銀行股份,與此同時,工行還計劃入股泰國排名第七位的京都銀行(SCIB)。

  一系列的中國銀行業海外拓展計劃在或明或暗地顯露出來。

  儘管在多數專家看來,金融危機是我國介入國際金融市場的契機,中國銀行業業務國際化進程已不可逆轉,但海外業務的風險在這一輪中國銀行“走出去”的衝動中已經開始顯山露水。

  “在全球金融危機尚未過去的時刻,希望中資銀行在拓展境外業務及海外並購方面要謹慎行事。”在不久前的一次公開會議上,銀監會主席劉明康這樣提醒説。

  走出去的虛幻

  “我認為中國的金融機構進行全球擴展是一種必然。其次,考慮到中國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發揮的作用,這種擴展是一件好事。”冼博德在接受中國商報記者採訪時,在中國銀行業全球擴展上持有跟國內專家一樣的觀點。

  冼博德,渣打集團行政總裁。身為早在100多年前就有海外業務的渣打集團的當家人,冼博德深諳金融機構全球擴展之道。

  150多年前,渣打銀行就在上海和加爾各答設立了首批分行。作為成立之初就定位一家國際性銀行的渣打,儘管現在其總部設在倫敦,但在那裏辦公的員工僅有2%左右。

  對於渣打銀行的國際化,冼博德用了一句令人詫異的話來描述:“渣打銀行並不在英國開展國內業務。”

  渣打顯然是做國際業務的老手。冼博德坦言,從某些方面來看,走出國門,拓展境外業務相當容易。但是困難之處在於如何找到為股東創造價值的方式。

  在冼博德看來,金融機構如銀行要成功進行國際擴展,首先要能夠回答好一個簡單的問題:為什麼要進行國際擴展?

  答案似乎顯而易見:許多銀行在其國內市場取得成功,逐漸發展壯大,它們因此認為境外擴展業務同樣也能取得成功。

  “這是錯誤的想法!”冼博德説,歷史一次又一次地證明,單純的企業規模及國內市場上的成功業績,並不等於能夠在境外市場上獲得成功。“大多數事例恰恰與此相反,我們能夠舉出很多不成功的例子。”冼博德更相信,成功需要清晰合理的戰略理念。

  儘管企業拓展全球業務的一個核心和普遍的理由是,需要尋找新的增長市場。但冼博德表示,對於中國的銀行企業而言,這並不是一個令人信服的原因,“因為你們所在的中國已經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市場。”

  東亞銀行南京分行行長許華也持有同樣的觀點:“中國市場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場,也是潛在收益最高的市場,佔領了中國市場就意味著佔領了全球市場。”許華8月11日接受中國商報記者採訪時如是表示。

  在實現收益與風險的多樣化上,也是時下銀行業拓展全球業務的一個重要理由。在冼博德看來,這個表面上很堂皇的理由,事實上也並不充分。

  “它通常意味著你要承擔許多你知之甚少的風險,”冼博德説,全球多家銀行採取過這種戰略,然而它們中的許多現在卻對此戰略感到後悔。

  相關鏈結:

1/2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