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A股再度重挫。全周滬指跌6.55%,創年內第二大跌幅,最終收報3046.97點,3000點大關岌岌可危。而兩市總市值自8月4日的24萬億元,也萎縮至本週五的22.4萬億元,8個交易日1.6萬億元財富灰飛煙滅。
在宏觀經濟企穩、貨幣政策不變的背景下,是什麼造成了本次的暴跌?
原因1:釋放調整壓力
連續的暴跌與7月的連續逼空形成了鮮明對比。
指數自去年1664點起步至3478點,漲幅驚人。技術上已經積累了非常大的調整需求,只不過由於信貸促成的流動性氾濫,以及通脹預期成為投資者做多的藉口,從而延緩了調整。這次的調整是被壓抑了太久的總爆發。
信達證券分析師黃祥斌向記者表示:“市場漲到3500點之後就沒一個像樣的調整,獲利盤比較大,的確需要一個調整。”
原因2:新增信貸減少
今年以來的股市大反彈,最大的推動力就是寬鬆的貨幣供應。不過,近期以來,央行動態微調貨幣政策的動作陸續推出,讓已經處於高位的股市神經高度緊張。
8月11日,央行發佈的7月份新增信貸不及6月份新增信貸量的四分之一,為適度寬鬆貨幣政策實施以來貸款增量月度新低。可見對於今年股市樓市的大熱,管理層還是採取外松內緊的態度的。信貸量的異動,顯示了管理層的某種態度,這種事實對股市形成了內外夾攻狀態,機構可能也改變了貨幣政策預期——貨幣政策只能越來越緊,不會越來越松。
原因3:基金遭遇贖回
社科院金融市場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認為,一些大機構改變了政策預期進行基金贖回,導致基金拋盤,是大盤暴跌的主要原因。
基金拋盤的背後是大機構在贖回資金。其中保險資金更是被外界推測為贖回的主力。ETF基金由此前長時間的持續凈申購轉化為凈贖回。數據顯示,上證50ETF基金上周凈贖回份額為3.44億份,為2009年6月初以來的最大贖回量;友邦華泰紅利ETF遭遇0.675億份凈贖回;易方達深證100ETF也被贖回1.34億份。
原因4:資金面臨斷流
滬市成交額自7月29日的近3000億元起,跌至昨日的1200億元,成交額足足萎縮了六成,僅用了10個交易日。這樣突然變臉,讓所有投資者感到害怕。
新基金建倉基本完畢,也是導致資金面斷流的重要因素。前期,的確發行了大量的股票型基金,這對推動指數的上行起到重要作用。然而,隨著新基金倉位的不斷提高,基金也到了快“彈盡糧絕”的時候。某基金公司人士表示,新基金的倉位已迅速達90%以上,你説還有多少錢能進場?公募基金都沒有新增資金的跟進,私募基金募集情況肯定也難樂觀。近期,私募高位清盤的情況也屢有發生。當越來越多的主力機構,都開始感到“缺錢”,或不敢繼續做多時,縮量也就太正常了。
原因5:新股發行提速
在中國建築(601668)上市前,曾有股民擔心其將重蹈2007年中石油上市的覆轍。事實似乎也在逐步驗證這一預言。
7月29日,中國建築正式登陸A股,結果當天滬指暴跌5.5%。11個交易日後的本週三,中國建築正式計入上證指數,其當天大跌5.92%,在其拖累下,滬指也再次暴跌4.66%。與中石油一樣,中國建築是當年最大規模的IPO項目,對市場資金形成巨大壓力。
同時,新股的高速發行、高市盈率發行,這也極大地動搖了投資者的信心。
本週中小板有4隻股票發行,兩隻股票上市,新股發行上市之密集,不能不令投資者望而卻步。近期,紅籌股回歸的呼聲日漸高漲,雖然短期難以登陸,但是潛在預期也會對A股造成較大的心理影響。同時,創業板推出進程明顯加速,也會對A股形成資金分流效應。
相關鏈結:
責編:韓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