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扶持在三聚氰胺事件中元氣大傷的中國乳製品企業,財政部再撥7500萬元用於乳製品企業收購原料奶貸款貼息。誠然,這一系列的扶持措施對行業起到一定緩解作用,但是並不能很快改變中國乳業的經營現狀。
三聚氰胺事件確實嚴重打擊了國人對國産奶粉質量的信心。但當國人把洋奶粉與安全放心挂鉤時,洋奶粉發財了。儘管中國乳企後來也拿出合格的奶粉,結果卻仍然是庫存和積壓。
國內乳製品企業的日子不好過。數據顯示,近期,進口奶粉到岸價約為每噸1.7萬元,而國産奶粉成本價在每噸2.4萬元。也就是説,國內乳製品企業一方面要應對産品的積壓問題,另一方面要應付成本上升的壓力,同時還要不斷向銀行貸款,以收購原料奶再製成奶粉積壓起來。
儘管國家有貸款貼息,儘管國家啟動了奶粉收儲計劃,但現實是,因三聚氰胺事件而失去的市場不易找回。
重建國産奶粉的消費信心需要時間,但企業等不起,耗不起。比如,最近有不少業內專家和乳品企業負責人提出“奶粉下鄉”的概念,希望奶粉能與家電、汽車一樣,在中小城市及農村地區收穫市場份額。
至於洋奶粉是否涉嫌低價傾銷,其零售終端的漲價是否合理,有關部門也應行動起來,展開調查。
責編:程振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