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韌
上證綜指重返3000點腰部位置之後,就A股的未來走勢,龔方雄秉持堅決看多的觀點:“A股3000點以上是牛市的開始,3000點以下的反彈僅是對過去非理性下跌的修正。預計年內滬指高點將在3500-3600點,而假以時日,重返6000點也不是問題。”年初當上證綜指仍徘徊在2000點價值低谷之際,龔方雄同樣的看多觀點卻並不為市場所認可,機構呼應者寥寥,即便看多觀點得到了市場的驗證,也有人懷疑龔方雄會不會通過有關渠道“買”了情報?因為當時人們天天沉浸在“直擊華爾街”的陰霾氣氛中,投行分析師和基金經理更是被悲觀的經濟數據壓抑得徹夜難眠,根本沒心情去車市、樓市或家電賣場逛逛。而現在A股重返3000點估值高腰,龔方雄的看多觀點就類似“超男”選秀節目,股指越漲人氣越高,機構看多聲漸漸從獨唱到小組唱再至大合唱,因為現在能夠支撐A股上漲的基本面利好因素越來越多,二季度國內經濟數據顯示經濟已企穩回升,而美國經濟也有望在三季度確認見底,外圍市場道指重返9000點、恒指重返20000點,經濟復蘇和內外流動性夾擊令A股易漲難跌,但殊不知A股的估值洼地已被填平,上證綜指估值突破30倍市盈率就可謂估值高腰,目前A股強勢難改拜後知後覺的投資者資金推動所賜,但是先知先覺的龔方雄現在看多也留了臺階,上證綜指重返6000點是遙指,年內高點僅比現在略高。
作為專業投資者,機構投資者為何會屢屢出現投資判斷的滯後現象?這在彼得林奇的投資經驗中可以獲得答案,作為科班出身的基金經理,彼得林奇卻最終成為逆向思維的行業異類,在大學期間,除非是必修課,否則數學或會計這些進入商業社會所必需的基礎課彼得林奇一概不會選修,他喜歡的是偏哲學類的文科,例如:邏輯學、認識論、形而上學等,他認為學習歷史和哲學比學習統計學能夠更好地為股票投資做好準備,因為華爾街的分析師和基金經理都具有相同的知識背景,這容易令華爾街特有的不合邏輯性形成機構“羊群效應”。
彼得林奇的觀點既適用於股指趨勢也適用於股票選擇,以股指趨勢為例:去年歲末當政策面拐點形成之際,仍對悲觀經濟數據喋喋不休者忽略了兩個關鍵的經濟因素:一是國內龐大的人口基數,令中國經濟具有其他國家和地區所不具備的內需拉動空間;二是政府龐大的財政和外匯資金儲備,令中國經濟的“救市”政策更具成功勝算。而數據往往具有滯後性,穩健的機構投資者需要等待數據能夠確認經濟復蘇拐點時才敢於大膽入市,這就導致年初機構集體看空,年度上證綜指波動上限設在2500點,當上證綜指站上2800點之後,卻開始出現機構集體“空翻多”的現象,當上證綜指跨越3000點之後,更出現看高股指你追我趕的現象,因為經濟數據越來越好,而在通縮週期貨幣政策不會出現拐點,在此背景下,機構很容易會形成看多的“羊群效應”,令處於估值高腰區的牛市第三階段漲幅比估值洼地區的第一和第二階段漲幅顯得更為強勁。
在股票選擇過程中,機構投資者也同樣會産生“羊群效應”,彼得林奇曾經一針見血地指出:“對於專業投資者而言,能賺大錢固然是好事,但更為重要的是萬一你投資失敗時你也不會落得個悲慘下場,華爾街有條潛規則,如果你購買IBM的股票而使客戶資金遭受損失,那麼你永遠不會因此而丟掉你的飯碗。”在彼得林奇的案例中隨波逐流比特立獨行更容易保住飯碗,例如:如果你買了股市“大眾情人”類型的IBM股票而套牢,你的客戶和老闆罵的是:“該死的IBM公司。”但如果你買的是冷門股票而套牢,他們罵的是:“該死的你。”作為美國基金業的翹楚,彼得林奇針砭出了基金業的潛規則:“那些只關心飯碗是否安全的投資組合經理人根本不會去關心冷門股,當沃爾瑪股價只有4美元時這些專業投資者並不會購買,當沃爾瑪成為熱門大公司後,這時那些專業投資者才會購買,而此時股價已經上漲到了每股40美元。”這就不難解釋為何在某些熱門股中會出現股價越高扎堆的機構投資者反而越多的現象,而彼得林奇一貫堅持的卻是“規避熱門行業的熱門股”,隨波逐流者難跑贏股指,少數勝者往往是逆向思維者,不僅美國基金業翹楚彼得林奇是如此,現在A股中最成功的基金經理人王亞偉其實複製的就是彼得林奇的模式。
有鋻於此,雖然近期A股強勢難改,股指或許會迭創新高,但投資者更需要多增添一份謹慎,而在估值高腰區域僅對財務數據進行苦思冥想顯然難覓價值投資的答案,選擇低價冷門股建立備選股票池,從行業角度研究困境反轉的機遇或從財務角度分析重組的概率,更能夠獲得投資的安全邊際。
相關鏈結:
責編:陳平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