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經濟運行數據16日公佈,隨著國家一攬子經濟刺激方案的逐步落實,國民經濟企穩向好。備受關注的GDP季度增幅顯著提高,同時,工業生産的回升、投資的增長、消費的回暖、出口下挫的觸底以及居民收入的持續增長等,都在昭示中國經濟正在走出最困難時期。
不過,筆者認為,不能忽視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約束條件,不宜過分看重依靠簡單的粗放式投資和天量信貸營造的表面繁榮景象,應從以下五個方面判斷中國經濟是否真正復蘇以及把握復蘇之後的發展前景。
一是促內需的配套措施能否有效落實。在我國當前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農村家庭收入增長緩慢、收入差距持續擴大等諸多約束條件下,要使量入為出傳統深厚的廣大消費者持續掏錢拉動經濟增長,有點不現實。因此,促內需的一個極為重要的配套支持條件是社會保障的真正全覆蓋,以為廣大百姓提供底線經濟安全感,進而無後顧之憂地消費。而據專家測算,要在我國建立全覆蓋的社保體系,至少還需要10萬億元的投入。因此,國家亟須調整財政支出結構,適當壓縮基礎建設項目,切實提高對健康醫療、失業保險的支出比例。
二是外需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能否轉負為正。今年以來,外需持續萎縮。5月份出口降幅高達26.4%,6月份有所好轉,當月出口環比增長7.5%的數據顯示,出口最壞時期可能很快結束。但鋻於上半年出口負增長21.8%,其對GDP的拉動作用短期內仍難有實質性提高。此外,主要貿易對象經濟形勢依然十分嚴峻。5月份美國工業産值環比下降了1.1%,製造業産能利用率降至65%,特別是6月份9.5%的失業率使市場擔心美國經濟復蘇將更為艱難。歐洲和日本經濟也在衰退泥濘中掙扎。在此情況下,美歐勢必調整過度消費的經濟模式,儲蓄傾向將不可避免地增加。預計今年下半年中國出口形勢仍難有根本好轉,出口下降的局面還將持續一段時間。假如外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不能轉負為正,中國經濟將難言真正復蘇。
三是民營資本投資積極性能否真正調動起來。中國經濟要在全球衰退浪潮中率先上岸,既需要大手筆投資與“國家隊”進場,也離不開民營資本特別是中小民營資本的草根性責任擔當。民營企業作為長期以來生長在夾縫中的主要就業載體與經濟增長的重要貢獻者,在本輪經濟與金融危機中所受的衝擊比國有企業更直接、更嚴重。但真實經濟現狀顯示,民營資本在本輪擴大內需的一系列計劃中並沒有得到平等待遇。寬鬆的貨幣政策環境對廣大中小企業來説,依然是“貨幣寬鬆,信貸緊張”,貸款空間受到擠壓。因此,在熱切期待經濟復蘇的關鍵時刻,各級政府和金融機構理應積極創造條件,切實降低民營資本參與産業振興的準入門檻,消除對中小民營企業的信貸歧視,集各方之力共渡時艱。
四是經濟戰略轉型中能否有效解決失衡問題。相較歐美部分國家政府的捉襟見肘,已有相當調控經驗的中國政府應對危機的鎮定以及保增長的措施與決心無疑值得肯定。可以預期,政府通過一攬子經濟促進措施來保持8%的經濟增長速度是完全有可能達到的。只是,像中國這樣的巨型經濟體,如果沒有建立一個能使經濟保持持續活力的增長機制,僅靠見招拆招式的調控,至多只能解決表面問題。過去30年間,中國儘管憑藉“全民補貼生産”的增長模式取得了超高速增長,但宏觀經濟風險卻在不斷累積,經濟內外失衡。鑒往知來的反思告訴我們,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在經濟內外失衡的環境裏保持可持續發展。因此,各地各級政府既要看重8%的增長底線,更要正視4萬億元的經濟刺激計劃以及上半年高達7.37萬億元的新增信貸,可能帶來的經濟失衡狀況進一步惡化以及新的資産價格泡沫累積的風險。基於此,宏觀經濟政策的著力點就不應局限于保增長的策略性選擇,一定要通過系統性的政策設計與有效的執行力來實現經濟結構的戰略轉型,徹底摒棄資源型、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模式,以期將經濟增長的下一個週期建立在結構均衡的邏輯起點上。
五是支撐下一個繁榮週期的産業群能否形成。從全球範圍來看,全球産業經過本次經濟與金融危機的衝擊,目前正處於調整與恢復時期。但産業調整與發展步伐不會因為金融危機而止步。面對本次經濟與金融危機結束之後世界範圍內的産業重新洗牌,中國必須早作部署,打造自己的戰略産業。未來一個時期,應在穩定經濟基本面、鞏固傳統産業競爭優勢的基礎上,增強前沿技術的預研能力,組織攻克航空、新能源、電動汽車、生物制藥等産業的核心技術與關鍵技術,力求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瓶頸,早日形成能夠支撐中國經濟下一個繁榮週期的産業群。(本文作者繫上海外國語大學東方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應用經濟學博士後)
相關鏈結:
責編:張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