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經濟頻道 > 股市要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兩大新股上市遭到散戶爆炒 IPO改革難破"新股神話"

 

CCTV.com  2009年07月11日 08:06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廣州日報  

>>>>>>進入 經濟頻道 證券首頁

  昨日,桂林三金和萬馬電纜正式登陸深市中小板。作為時隔近10個月的首批上市企業,兩新股首日的表現被視為檢驗新股發行體制改革成效的重要依據。而“新股不敗”神話的重演,不免讓市場對IPO改革的效果打上了一個問號。

  首日表現

  開盤即暴漲遭臨時停牌

  昨日上午一開盤,桂林三金和萬馬電纜即分別上漲64.14%和95.65%。隨後,交易不到20分鐘,兩隻股票就被交易所臨時停牌半小時。

  截至收盤,桂林三金漲81.87%,收于36.01元;萬馬電纜漲125.48%,收于25.93元。兩者換手率分別達82.03%和85.51%,顯示中簽者套利衝動較強。

  以昨日成交均價計算,桂林三金的每500股中簽新股可獲利8105元,萬馬電纜的每500股中簽新股可獲利7215元。

  兩新股首日漲幅大大超過預期。此前只有一家券商預測桂林三金最高價格為30元,其餘均集中在17元到21元。而萬馬電纜的估值集中在8元到14元。上海證券分析師向本報記者表示,桂林三金靜態市盈率已達59倍,萬馬電纜的市盈率也高達69.62倍,均遠高於行業市盈率,可能積聚較大風險。 (黃佩)

  投資結構

  中小投資者成“炒新”主力

  儘管市場普遍認為發行體制改革後一二級市場價差縮小,打新的盈利空間將減少,但桂林三金和萬馬電纜上市首日的火爆表現宣告了新股暴利仍然存在。

  事實上,在兩新股上市之前,證監會稽查部門及其派出機構對短線操縱、異常交易的投資者賬戶進行提前介入、立案調查,深交所對違規賬戶進行限制交易和重點監控等措施,不過,這依然沒有防止兩新股的爆炒。

  而記者了解到,這次的炒新主力是中小投資者。深交所數據顯示,證券公司、基金等專業機構沒有參與兩隻新股的買入,其他機構買入桂林三金和萬馬電纜的股數佔比分別為1%和1.18%;萬馬電纜僅有一名個人投資者買入股數超過30萬股,桂林三金未出現買入超過30萬股以上的個人。而從歷史數據看,新股首日個人買入超過30萬股的約佔10%左右。此外,兩隻股票買入量在1000股以下的投資者戶數佔比均超過80%。

  由此來看,兩隻新股首日交易的短線大戶參與比例大大降低,投資者參與結構明顯改善。資深分析師鄧力也認為:“中小投資者是買入新股的絕對主力。這是一種典型的追漲行為。”

  市場聲音

  IPO還需進一步改革

  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核心在定價機制與申購環節,目的在於改變機構獨享新股發行“大餐”的做法,使中小投資者都有一定的收益。不過,事實表明,這一狀況目前沒有明顯改觀。

  市場價差能否縮小?

  “同股不同價,特別是非流通股的低價發行和流通股的高價發行,曾經被認為是股權分置留下的重大禍根。市場化定價是本次新股發行改革的重點。不過,桂林三金和萬馬電纜19.80元和11.50元的定價仍然偏高。”市場人士鄧力説。

  深交所有關負責人則認為,在兩隻股票發行過程中,機構投資者詢價報價趨於理性,主承銷商與發行人確定發行價格也充分考慮了詢價報價、一級市場投資者的合理利益空間與募集資金項目需求,實現了發行價格市場化定價。

  中簽率能否增加?

  深交所昨日認為,在新股發行體制改革指導意見設定的網上申購不能超過網上發行總量的千分之一、配售對象網上網下不能同時參與申購、單一投資者只能使用一個賬戶進行申購等措施下,兩隻股票網上中簽率平均為0.15%,較2008年的0.08%提高近1倍,中小投資者中簽機會大幅增加,充分保護了中小投資者利益。

  但有業內人士表示,桂林三金和萬馬電纜的網上中簽率分別為0.17%和0.13%,中簽率仍然較低,更有市場人士大為感嘆新股發行改革“似乎未見成效”。

  新股爆炒能否避免?

  儘管證監會稽查部門及其派出機構對短線操縱、異常交易的投資者的賬戶進行提前介入、立案調查,深交所對違規賬戶進行限制交易和重點監控等措施,對違規交易行為進行了有效監管,但昨日兩新股還是被市場爆炒。

  對IPO暫停前上市的26家中小板公司統計顯示,首日平均漲幅是81.75%,兩新股的表現均超過了這一水平,也遠遠超過了機構之前的預測區間。

  不過,有機構表示,這兩隻股票盤子較小,加上IPO重啟剛剛啟動,首日有較大漲幅也不足為奇。而深交所昨日認為,桂林三金、萬馬電纜開盤漲幅分別為64.14%、95.65%,經警示性停牌半小時後,市場交投趨於理性,總體上表現平穩。

  記者觀察

  IPO改革何時真正見成效?

  深交所認為,桂林三金、萬馬電纜兩隻新股的順利發行上市標誌著本次新股發行體制改革初見成效。

  有券商高管對此表示認同,但也同時對記者説,新股發行在我國仍然是一種稀缺資源,這種情況不真正改變,IPO改革仍難以真正見效,因此,未來的方向應該是進一步市場化。

  針對定價問題,有業內人士建議,應讓各類市場主體積極參與,使定價逐步做到真正的隨行就市。而在發行審核環節,應該推進“開放式審核”的方式,同時對新股發行被否的原因進行公示,讓市場各方了解發審委的審核標準。此外,能否解決新股發行動輒“暫停”的問題,也是業界對下一步改革的期待。

  相關鏈結:

責編:張福偉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