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經濟頻道 > 産經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統一進口 遏制鐵礦石談判背後資本炒作

 

CCTV.com  2009年07月03日 07:45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國證券報  

  6月30日,備受輿論關注的中外鐵礦石談判沒能在最後截止日收官。一邊是中方40%的降幅要求,一邊是下降33%的日本首發談判價格,中方的堅持與三大礦山的強勢似乎成為談判失敗的兩堵墻。

  在經歷了瘋狂漲價的國際大宗商品中,曾經高企的油價、銅價都已回到2006年水平,鋁價也一直維持在2004-2005年水平,鋼價也已回到2007年水平,為什麼鐵礦石價格就不能回到2007年水平呢?我們能得出的結論是,鐵礦石談判背後若隱若現的“資本炒作”扭曲了它的正常價格機制,而中國鋼廠無節制的産能擴張與中國數百家鋼貿商無序的鐵礦石進口客觀上放大了這些“資本炒作”的作用。

  中國鋼廠習慣於傳統的“産業思維”模式,將鐵礦石談判中的重心壓在“討價還價”上,而三大礦山使用更多的卻是具有杠桿效應的金融資本炒作,短期內撬動鐵礦石現貨價格,降低中方談判籌碼。從某個角度來看,這些資本炒作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首先是海運價格,中國鋼廠大部分採用即期租船,很少簽長單鎖定成本,外礦往往會在談判期間買入大量期船,抬高海運費,從而抬高鐵礦石現貨價格;其次是控制現貨供應量,利用中國鋼材市場旺季來臨,製造供應短缺恐慌,提高漲價預期;第三,推動行業內部並購,提高礦石集中度,掌握談判主動權;第四,利用匯率變動的關鍵點,尋找談判最佳對象。

  中國是全球鐵礦石的最大買家,這毫無爭議,但尷尬也難以回避。

  國際鐵礦石價格從2002年開始進入上行通道,到2008年,價格上漲5.5倍。中國六年累計進口鐵礦石19億噸,均價達81美元/噸。整個2008年,中國進口鐵礦石均價達136.5美元/噸,超出歷史均價68.5%。之所以會出現大幅偏離歷史均價的情況,在2008年鐵礦石談判過程中,三大礦山背後的“資本炒作”就起了決定作用。中國鋼鐵業也因此付出高昂代價:2008年第四季度全行業巨虧476億元,今年前五月,虧損額仍超過38億元。

  2009年,由於全球金融危機的原因,鐵礦石現貨市場價格出現大幅下滑。外界普遍認為日本歐洲鋼廠日子比中國鋼廠更加難過,由日本首發定價肯定對中方有利。實際上,正是在日元對美元升值接近10%的關鍵點,力拓與日本率先達成低於中方預期的33%降價協議,很快歐洲鋼廠也接受了這一價格。最終,在談判桌上,鐵礦石進口超過日本韓國與歐洲總和的中國鋼廠從“背水一戰”,變成“孤軍奮戰”。

  按日本首發價格,鐵礦石長協礦價格高於現貨礦8-9美元/噸,但三大礦山為了抬高現貨價格,降低中方要價籌碼,資本炒作手段再次發威:一方面,力拓與日本簽定長協礦協議後不長時間內,澳洲、巴西至中國海運費上漲6-13美元。另一方面,利用5月、6月中國鋼材市場傳統旺季,三大礦山開始逐步控制礦石對中國現貨市場的投放量,乘勢推高現貨價格。同時,在6月5日中鋁注資力拓失敗後的當天,兩拓宣佈對雙方在西澳的鐵礦石資産成立合資公司,以“兩拓合併”的遊戲,大展心理攻勢。

  2009年的鐵礦石談判,降價固然重要,但對中國來説,更重要的是要遏制今後鐵礦石談判背後的資本炒作,讓三大礦山回到“産業思維”軌道上來。

  比如,在鐵礦石進口環節上,中國需要從國家利益層面考慮,推動成立獨立的行業協會機構——鐵礦石進口專業委員會,作為唯一的對外談判主體,全權負責鐵礦石進口。對內銷售時,採用市場公開拍賣。這樣可以避免貿易商、大鋼廠倒礦,也避免三大礦山變相到中國來賣現貨;更為重要的是,這種方式可以將中國買家分散的力量集中起來,統一對外談判,可以真正做到“以量換價”,避免內耗。長遠來看,將鐵礦石進口資源納入統一管理,有助於控制中國鋼鐵産能的過度擴張。

  相關鏈結:

責編:王玉飛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