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9個月,IPO閘門于19日再度開啟,但對於在上一輪牛市“打新”中風光無限的保險資金而言,這並不是一個值得歡呼雀躍的消息。“將網下網上申購參與對象分開”、“對網上單個申購賬戶設定上限”等新政意味著保險資金打新不敗神話的終結。對此,業內人士表示,保險資金並不會固守“打新”,將會在更加仔細了解擬上市公司詳細情況之後,謹慎選擇網上申購或網下配售,或選擇不參與。
難忘“打新”盛宴
對2005年才獲准直接進入股市的保險資金來説,2006年股權分置改革的完成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大量IPO及新股發行制度帶來的一、二級市場價差給資金實力雄厚且風險厭惡的保險資金提供了大施拳腳的舞臺,幾乎所有的保險資金賬戶都分享過這一盛宴。
據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副教授徐高林統計,在新股發行最為密集的2006和2007年前8個月,機構投資者共進行打新股27051筆,其中具有股票投資資格的9家保險機構就完成打新4581筆,佔16.9%,成為打新中名副其實的主力軍,而中國人壽更是以162.7億元的新股配售額傲視群雄。
頻繁“打新”意味著穩定可靠的收益率有了保證。據了解,2007年以打新股為主的銀行理財産品年化收益率超過10%,而保險資金同樣獲利豐厚。一業內人士曾向記者表示,僅以中國銀行上市時為例,保險公司打新賬面收益就達到了5.66億元,隨後的大秦鐵路也為保險公司貢獻了3.1億元的盈利。這樣的收益直接導致2007年保險行業投資收益達到2791.7億元,超過前5年總和,收益率為10.9%,兩項數據均創下歷史最好水平。
打新的火爆也帶動了保險機構保費收入的猛增。中國保監會統計,2007年全國實現保費收入7035.8億元,同比增長25%,和股市直接挂鉤的投連險保費收入較2006年同期的增幅為530%,遠遠高於傳統保障型險種。
投連險的熱銷與打新股的穩定收益是密不可分的,有媒體曾經披露,2007年中國平安的投連險賬戶一度不參與二級市場投資,説明其投連險資金大都處在打新股狀態。徐高林也認為,保險公司保費收入與其打新股獲配資金確實存在比較普遍的明顯聯絡。
破發風險增大
但上述情景隨著新股發行制度新規的出臺而改變。業內人士表示,新規表明監管層保護中小投資者、限制機構投資者的意圖十分明顯,對習慣於享受打新股穩定收益的保險機構是不利的。
首當其衝的就是保險機構的投資收益率。國泰君安投資經理汪建表示,決定打新股收益的因素,主要是中簽率和上市溢價兩個方面。在此次改革前,機構投資者可以同時參加網下、網上申購,憑藉資金方面的絕對優勢,中簽率遠遠高於中小投資者。統計表明,2007年保險公司的網上新股申購的中簽率幾乎都在千分之一之上,對於大盤股來説,中簽率更是高達百分之一以上。
而“將網下網上申購參與對象分開”的規定將終結這一局面。“保險公司將不得不在網下配售和網上申購間作出艱難的抉擇,”一位保險公司人士表示,“網下配售的中簽率和收益率較網上申購更高,但有較長的鎖定期,需要冒較大‘破發’風險,兩者各有優劣。”
東北證券分析師趙新安認為,對“單一網上申購賬戶的申購上限原則上不超過本次網上發行股數的千分之一”的限定設置,將使得保險資金對網上新股申購失去興趣,從而失去新股網上申購的收益。以中國人壽為例,其團體分紅、個人分紅、傳統普保産品3個險種曾在工商銀行的申購中動用93.6億元,而平安的投連險賬戶也曾在南京銀行和萬科A增發申購中動用過20億的資金,遠超過千分之一的限定。
不過,新股發行改革對保費收入可能會帶來正面影響。一方面,部分以打新為主的投連險銷售下滑將不可避免;而另一方面,以打新為主的銀行理財産品受衝擊更大,相比之下與之競爭的萬能險、分紅險將有望從中獲益。
趙新安表示,2007年以打新為主的銀行理財産品不僅給銀保産品銷售帶來了巨大的壓力,而且為保證保費收入的穩定性,保險公司不得不頻繁提高萬能産品的結算利率和分紅産品的分紅率,這直接影響了公司利潤。因而,新股發行改革將減輕銀保産品銷售壓力,有利於銀保保費穩定增長。
後“打新時代”何去何從?
如何應對“後打新時代”?某保險資産管理公司人士表示,保險資金追求絕對收益,這就意味著要考慮資金成本。此外,保險資金投資渠道越來越寬,不一定要固守“打新”收益。就其公司而言,今後將結合資金量情況綜合考慮後選擇參與網上申購——快進快出,還是網下配售,或者根本不參與。
上述人士還表示,“新股不敗”的情況結束後,對各家機構的投資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禁售期破發風險將促使機構在配售前更認真地了解擬上市公司詳細情況。
另有分析人士指出,由於參與網下申購需要付出3個月鎖定期的機會成本,在市場不明或下行情況下,參與網下申購的風險甚至高於網上申購。作為參與詢價的主要機構,保險資金會更加謹慎出價,可能會把發行價格儘量壓低,以“對衝”鎖定期的機會成本。
儘管新股發行改革短期看對打新主力軍的保險機構造成了一定影響,但多位業內專家都表示,一個完善的新股發行體系、一個健全規範的市場,長期來看對每一個參與市場的主體來説都是有益的,保險機構自然也會受益。
華融證券副總裁宋德清認為,規範機構投資者行為,使得定價和投資行為保持一致,一方面使得一級市場定價更合理更客觀,另一方面也有利於使得市場參與各方更理性、更客觀。
相關鏈結:
責編:韓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