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濟頻道 > 財經評論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中國經濟不會"二次探底"

 

CCTV.com  2009年06月12日 07:28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從目前宏觀經濟數據來看,中國廣義貨幣供應量、城鎮固定資産投資總額、新增信貸等宏觀數據持續回暖,但是工業增加值、出口同比增幅、物價指數等數據卻持續走軟,這就引發了眾多專家和學者對中國宏觀經濟未來走勢看法的分歧,未來經濟究竟是“V型”反轉、“U 型”調整還是“W型”反復探底?中國經濟還會不會出現二次探底?

  經濟向好否定探底可能

  經濟在外部衝擊下回落,在宏觀政策刺激上反彈,隨後出現二次探底,在中國經濟發展歷史上是有參照的。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之後,中國在1998年通過對基礎設施的投資帶動了2000年經濟的反彈,但是2001年由於工業投資沒有跟上,造成了二次探底。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會迅速創造當期有效投資需求,推動經濟增長,但是這些投資並不意味著會馬上拉動消費,也不意味著修好路就有人走,如果第二年沒有良性循環支持,一旦經濟尋找不到新的增長點,還會再次陷入低谷。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表示,這一次的情況和前次是有區別的。“本輪經濟上升主要由兩方面因素帶動,一個是消費,目前零售總額已上升15%;另一個是固定資産投資,今年固定資産投資可能超過全年GDP的50%。”

  他否定了中國經濟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中國實體經濟增長速度下滑的格局已經基本結束,中國經濟可以講已經進入了一個增長速度上升的通道,經濟已經走出了低谷。”同樣,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陳東琪也表示:“我國有能力防範經濟出現再次調頭走勢,未來應採取措施著力促進經濟持續回升。”

  陳東琪從3個層面表述了對經濟發展趨勢向好的信心,從宏觀層面來看,經濟增長基本觸底,總需求旺盛,貨幣信貸快速增長,工業見底反彈,GDP降幅減小;其次,微觀經濟活動逐步轉暖,投資者、消費者、企業家的信心都在增強,製造領域內最重要的採購經理人指數(PMI)持續上升,訂單增加,庫存減少,市場轉暖;還有,經濟發展結構趨向改善,低端工業和高能耗行業的增長減速,基礎設施建設支撐可持續增長,區域結構的變化使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得到加速。

  三種情況可能二次探底

  當然,對中國經濟二次探底可能性的否定,並不意味著可以盲目樂觀和不再需要保持政策層面的密切關注。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提出了3種情況可能導致二次探底:一是如果社會投資不能及時跟上,則有可能出現二次探底;二是過剩産能消化進度遲緩,可能導致此前的經濟刺激計劃帶來過剩産能的跟進;三是今年如果持續保持過快的信貸增速,有可能會在未來隨著銀行信貸增速的顯著回落而導致經濟的相應大幅回落。

  “民間資本投資將會是整個投資持續增長的關鍵推動力。”陳東琪指出,要改善投資結構,必須解決民營資本無法進入壟斷行業的制度性門檻,要嘗試解除金融體系裏存在對部分企業的金融排斥現象,徹底解除對民營資本發展的制約。

  對於應對産能過剩的危機,陳東琪認為,這次的投資主要投向了基礎設施,修鐵路、搞農田水電、修地鐵,實際上這已經在消化原材料,消化庫存。從落實一攬子計劃的角度上講,這次回升不是原地的回歸,是不同的結構狀態下新的啟動。基礎設施建設的進一步發展,可能催生新産業,新材料,新醫藥,新科技以及升級的重化工業、升級的裝備製造業、升級的紡織業、升級的汽車業等附加值高的産業,相信能逐漸消化危機帶來的産能過剩。

  總體看,貸款高速增長的態勢符合當前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需要,也是適度寬鬆貨幣政策取得明顯成效的重要標誌。專家指出,優化貸款結構以促進其與經濟的協調發展,必須引導商業銀行合理把握貸款投放的節奏和力度,還有確保滿足固定資産投資項目建設的資金需求。

  穩定外需仍是一大難題

  怎樣促進經濟持續回升?專家們表示,首先,長短目標結合,在總量調控上著力促進經濟持續增長,維持原來的財政貨幣政策;其次是結構調整,著力促進發展模式的轉變;另外一個著力點是通過改革開放促進體制創新,搞活市場,為今後的新一輪經濟繁榮做準備,包括改革價格機制,逐步走向市場化、國際化;改革收入分配製度,促進長期儲蓄和消費模式的轉換;改革金融制度,提高金融體系效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員張立群則建議,下一步政策重點更多的還是應該著力在中長期政策方面,包括促進新能源、節能減排工作,包括城市化更好更快發展使得房地産、股票市場等有一個更穩定的發展機制。

  “現在重要的不是加大政府投資,而是要最大化投資效率,同時找到長期持續發展的模式。”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説。

  “由於外需收縮規模很大,在結構上與內需存在較大差別,短期內依靠擴大內需,難以全面替代或彌補外需收縮産生的需求缺口。”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張玉臺説。

  他表示,穩定外需仍然是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面臨的一大難題。“在經濟有了積極變化時,既要增強信心,又須實事求是,密切觀察經濟運行中的新現象、新情況、新走勢,寧願把困難估計得更足些、準備得更充分些,拿出更有力的措施,確保經濟增長持續穩定,防止出現二次探底。”

  相關鏈結:

責編:金文建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