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電 受美國商業原油庫存大幅減少的影響,國際油價28日突破每桶65美元。當天,美國能源部公佈報告顯示,截至5月22日一週,美國商業原油庫存下降了541萬桶,為去年9月以來的最大跌幅。由於這一數據超出預期,消息公佈後,紐約市場油價升勢明顯加快,盤中一度達每桶65.44美元。
另外,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當天在維也納宣佈,維持該組織的産量配額不變,並對下半年油價走勢表示樂觀。歐佩克主要成員國沙特阿拉伯石油和礦産資源大臣納伊米對當前油價水平和市場狀況表示滿意,此前他還預測油價將在今年第三到第四季度之間漲至每桶75美元。
到當天市場收盤時,紐約商品交易所7月份交貨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漲1.63美元,收于每桶65.08美元。倫敦北海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漲1.89美元,收于每桶64.39美元。
此輪國際油價上漲新動力:美元對商品貶值
據《第一財經日報》報道,最近幾個月以來,美元貶值勢頭較為明顯,5月22日美元指數收報于80.041,創去年12月底以來的最低點;與此同時,5月20日紐約7月原油期貨價格收于每桶62美元上方,較今年2月份33.55美元的最低點漲幅已超過84.8%。
此番油價的急速上漲似乎像是其與美元指數之間存在某種內在聯絡所致。2008年年初以來,美元指數和油價之間呈現出相反的變動關係。唯一的例外出現於今年1月初至2月底之間。但從3月份開始,兩者之間又再次表現出這種負相關態勢。
一些實證研究傾向於認為, 按過去20多年的數據,高油價推動美元貶值的單向因果關係相對於美元貶值推動油價上漲的單向因果關係更具有統計意義上的顯著性。
美元貶值致油價上漲?
IMF的一項研究指出,對於OECD(經濟合作發展組織)國家而言,實際油價每上升10%,匯率將實際貶值2%左右。
以部分歐洲學者為代表,認為美元貶值的確有可能導致油價上漲,但一個核心假設是,中國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內在邏輯是:由於人民幣盯住美元,美元貶值有利於中國擴大出口;中國出口訂單增加帶動生産規模擴張;由於中國工業産品是資源和能源密集型的,所以推高了全球能源需求,進而導致全球油價暴漲。
《第一財經日報》 認為,油價對美元的單向傳導效應是一個長期衝擊,未必能在短期內反映出來。
假設“美元貶值致油價上漲説”成立,擺在美國政策制定者面前的一個兩難選擇是:強勢美元還是弱勢美元更符合其當前利益?
顯然,奧巴馬和伯南克現在更急需的:一是擴大出口,這需要直接求助於美元貶值策略;二是增加政府支出,勢必導致財政赤字進一步擴張;三是激活國內投資和消費,辦法除了減稅等財政手段外,便是繼續採取激進的貨幣政策。後兩個辦法將導致美元長期走弱。
相關鏈結:
責編:程振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