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肉價格急漲速跌
2009年以來,豬肉價格連續下降,全國平均批發價由年初的19.07元/公斤下降到了當前的14.15元/公斤,降幅達26%。2007年5月的全國鮮豬肉批發價大約為15元/公斤,豬肉價格在由2007年4月的13元/公斤,一路狂漲到2008年2月的22.8元/公斤,經過短暫的2個月停留後,從2008年4月開始下降,又一路狂跌到了當前水平,現在的豬肉水平又回到了2年前豬肉開始大規模漲價前的位置。
不均衡結構決定發散型振動
2007至2008年期間我國物價上漲的標桿是豬肉價格的上漲。以豬肉為代表的食品價格的上漲,就使得2007年CPI上漲了4%。2009年以來,在經過了短暫的高位運行後,豬肉價格開始了一輪快速下跌過程。豬肉價格的突然加速上漲和突然暴跌,説明豬肉的供求關係發生了深層次的變化,而並非僅是供給數量的波動。
豬肉的生産有一定的週期,生豬從飼養到育肥可供出售,需要經過一段較長時間。所以,生豬的生産,或者新鮮豬肉的供給,在一定時期內是固定的。中國人的消費習慣基本上不喜歡冰凍等手段儲存的豬肉,因此豬肉的消費具有即期性,即當期生産的豬肉當期全部消費。通過市場價格的調整,這一市場均衡會得到實現。由於豬肉日常消費的穩定性,市場均衡通常不會出現大的波動。即使市場的均衡出現一定的偏差,通過替代性和未來的供求調整,市場也能保持一個動態的均衡,2005年到2007年1季度,我國豬肉價格就很穩定。在豬肉市場保持動態均衡的情況下,生豬生産和豬肉消費需求之間的關係一定是對應(或者對稱)的,供給增加(減少)一定對應于相應的需求減少(增加)。顯然,穩定的市場結構,其供求曲線的彈性(斜率)是大致相等的,這種市場結構與我國原先以農村家庭單農戶為主的生豬養殖方式是相適應的。
經濟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使得社會生産方式和消費模式均發生了變化。表現在豬肉市場上,一方面是由於養豬相對收益下降,單個農戶的養殖模式日益衰退,專業戶和農場化的養殖模式在經濟上方成為合算的模式。這種生豬生産方式的變化,當然是一種社會生産方式的進步,進步的結果是生豬生産供給曲線變得平緩(尤其是長期供給曲線);另一方面,收入水平的普遍上升,對豬肉的消費日益具生活必需品特徵,豬肉的需求曲線斜率變大。供求曲線斜率變大的結果,就是使得原來動態平衡的豬肉市場變成發散型的動態不穩定均衡。
可見,由於生産方式進步和生活水平提高,打破了我國豬肉市場上原先供求彈性大致相等的格局,轉變成了當今高供給彈性和低需求彈性的市場供求結構,而這樣的市場結構是一個極度不穩定的結構,它的價格變動和供給變化,具有自我反饋的發散性特徵。在一個具有發散性變動特徵的市場結構下,市場的均衡很容易被外來干擾所打破。
2007年我國生豬養殖行業大規模爆發的“藍耳”病,首先打破了豬肉市場的均衡,豬肉開始大幅飆升;隨後,隨著政府對生豬生産扶持力度的加大,豬肉市場供給能力顯著提高,由於需求基本保持平穩,豬肉價格開始進入快速下降階段。不難想象,隨著養豬熱情的消退,豬肉供應大量減少,豬肉價格又會經歷一輪更大幅度的上漲和下跌輪迴!
推出生豬期貨有助供給平衡
恢復豬肉市場的動態不均衡,需要改變豬肉供給的形態,使它的斜率也變大至和需求曲線斜率一樣,即生産更加穩定,供給更加無彈性。代表進步的規模化、專業化生産模式不能改變,要使生産也變得穩定和無彈性,就需要生産有穩定的預期。使生産有穩定的預期,市場化的解決之道就是使解決生産者有穩定預期,使他們有各種對生産的保值手段,比如生豬期貨等遠期商品交易機制的建立、政府的保證收購制度等措施。例如,適時謀劃推出生豬商品期貨等金融調節手段,這對解決生豬市場調節機制的失靈,及時預警豬肉價格的變化,為豬肉市場供需雙方提供及時變化的信息,促進豬肉市場的穩定均衡運轉,將是一個極好的應對之道。
肉價影響我國未來通脹走勢
2007年下半年至今,我國一般物價水平經歷了由通脹到通縮的急速轉變,衡量消費品價格變動的CPI先是急升後是速降。觀察發現,我國一般物價水平(CPI)的變動和豬肉價格的變化息息相關,可以説,豬肉價格的變動,基本左右了我國通脹走勢的變化。豬肉價格和我國CPI變動的高度相關性,是由我國消費結構的比重所決定的。2009年初肉價開始呈現下跌趨勢後,仔豬補欄數已大為下降。按照生豬生産6-9個月的出欄週期推算,2009年10月份後,由於供應減少肉價下跌的態勢會趨緩,並經過短暫平穩期後,很快會在季節性需求的帶動下,出現快速反彈。由於短期豬肉供給曲線比較剛性,供求彈性短期均衡度提高,在需求受到抑制的情況下,2010年上半年肉價提高後可能會維持一段時間的平穩態勢。因此,預計我國物價持續下降局面也會在2009底前後企穩,屆時CPI或許會在0值上下徘徊。
相關鏈結:
責編:金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