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年後的樓市發展令很多行內人士都跌了眼鏡。農曆年後樓市常有小陽春現象,但一般只能維持一個多兩個月的時間,當春節前後積累起來的購買力被消化後,樓市又會回到原先的狀態。
由於實體經濟受到金融海嘯的衝擊,行內一般都不敢對今年的小陽春寄予太多的期望。因此,未到四月,行內已有人擔心小陽春快結束了。事實上當時確有一些跡象,顯示樓價的上升已開始遇到阻力,交投略為放緩下來。然而,當某些阻力位被突破之後,市場又再度活躍起來。
人們驚異地發覺,一些放盤很久未能賣出的單位,原來一直都有不止一個準買家在等候,希望等房價再平一點的時候才落訂。大家都在等,以為沒有人要,但當這個單位突然被人買走後,其他在等的準買家就後悔走寶,觸發他們也得早作決定,於是齊齊撲向市場上其他次選單位。
但他們的次選單位原來一樣有買家在等業主減價,於是觸發另一批買家需要早作決定,從而産生了連鎖反應,以至成交愈多,被引發出來的購買力就愈大。這種一窩蜂的現象,令三、四月的成交量重回旺市期水準。
至五月初,(香港)樓市已追回大部分去年下半年的跌幅,比低位升了近百分之二十,已達至2007年第四季的水準。
樓市有這樣的發展,似乎與實體經濟的表現不相符。現實是很多企業的業績仍在倒退,不得不瘦身裁員,人們的收入水準仍在下降,還得面對失業的威脅,照理由,在這樣的環境下,怎有這麼多人願意在房地産市場上冒風險?
很明顯,今次樓市的購買力不是來自新的經濟增長,而是來自過去的財富積累。與一般消費性商品市場所不同的,是樓宇的買家在作決定時,不會只考慮用的問題,他們更要從投資的角度來考慮。人們要考慮的是,用房地産作為儲存財富的工具,是否會比放在其他方式上有利。
所以,即使當人們的經常性收入因經濟衰退而無法上升時,人們也會考慮入市買樓。這是儲存財富的模式轉移,是為過去的積累著想,與當前的收入升跌沒有太大的關係。
相關鏈結:
責編:金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