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經濟頻道 > 收藏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買進賣出搞投資 集郵是一種文化的別樣傳承

 

CCTV.com  2009年04月17日 10:39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齊魯晚報  

柴西武向記者展示為奧運會而篆刻的郵戳。張希文攝

  一枚枚不過方寸大小的郵票,勾畫出一個個色彩斑斕的世界。不管是個人愛好,還是為了發財,郵票在眾人的收藏中交流輾轉,集郵由此成為非常有魅力的一種文化活動。

  憶往昔,集郵歲月故事多

  崔洪春,一位退休老人,主要收集郵戳和明信片,10多年來,他共收藏了千余枚各類郵戳和明信片。崔老告訴記者,1987年,山東省郵電局允許臨沂市發行一套風景戳,當時篆刻的第一套風景戳共三枚,分別取景王羲之故居、華東革命烈士陵園和竹簡漢墓博物館,郵戳推出後因其取景和獨特的立意,被集郵愛好者廣泛收藏。

  崔洪春説:“除風景戳外,我也收藏了很多紀念戳,每逢清明節、國慶節等節日,郵政部門都會篆刻一套紀念戳。2007年,在《中國古代書法——楷書》特種郵票首髮式上,臨沂也刻了一枚紀念戳,之後每屆書聖文化節也刻有紀念戳,我現在收藏了專為紀念這5屆書聖文化節而刻的郵章,看到郵章就想起每屆文化節的場景。”

  崔洪春回憶説:“1987年臨沂市推出了首套明信片——‘沂蒙風光’,該套明信片共10張,分別取于臨沂市10處景點。其中有一張取景沂河夕陽,明信片上的風景見證了當時沂河的風貌,現在漫步河邊,聯想起當年的沂河,不由感嘆社會發展之快。”

  崔洪春表示,退休後收集郵戳、明信片已經成了他的精神追求,在他眼裏,每枚郵戳、每張明信片都見證了一個事件乃至一個年代的歷史,看到自己收藏的郵戳和明信片,他仿佛回到了過去那激情燃燒的歲月。

  21年集郵史,一項職業一種追求

  柴西武,1987年進入郵政系統上班,臨沂市集郵協會資深人士,有著20多年的集郵史,談起臨沂的集郵歷程,柴西武向記者打開了話匣子。

  柴西武告訴記者,1978年改革開放後,老百姓手裏逐漸有錢了,但當時收藏古董、古錢幣並不流行,集郵便成了一些老百姓的精神追求。1985年國家發行了一套熊貓郵票,之後很短的時間裏,郵票升值,引起了老百姓的關注,許多人紛紛開始集郵,由此掀起了集郵熱潮。

  郵票的升值潛力進入老百姓眼裏後,許多人便開始從事郵票買賣,臨沂集郵市場由此延伸。“臨沂師院前身設在費縣,考慮到師院學術氛圍比較濃厚,1983年,臨沂市第一家集郵門市部在費縣成立。”柴西武説,1984年,臨沂市區才成立第一家集郵門市部,同年成立了集郵公司。

  柴西武説,他1987年進入郵票公司做業務員,考慮到當時國家每年郵票發行量有限,公司禁止內部人員集郵,平時只能和眾多集郵愛好者在一起探討集郵知識,進入90年代後,國家不再限制公司內部人員集郵,他便開始收集郵票、明信片、郵戳等藏品。“那時每個月工資有限,幾乎全部投到集郵裏面去了。”

  集郵更是一種文化傳承

  據柴西武介紹,普通郵票不限量發行,大都用於郵寄包裹、信箋等貼票使用,升值潛力不大。對於一些諸如花、鳥、蟲、樹等特種郵票限量發行,有較強的升值潛力。但也有例外,如香港回歸時,國家發行了5000萬套郵票,雖然有紀念意義,但由於發行量較大,供大於需,之後該套郵票逐漸貶值。

  對於集郵愛好者來説,郵票的價格並不以郵票的面值論價,完全由供求關係並通過市場調節而確定,郵票實際上已經脫離了國家規定的郵票面值。

  “同時,集郵的過程其實是一種文化傳承,這種傳承以青少年為基礎,對於青少年集郵愛好者來説,從開始集郵,就應該提倡收集能夠參加郵展的郵品,這樣便能日積月累為今後編制郵集參加郵展打下基礎。”

  柴西武告訴記者,他收集郵票起于工作,之後收藏郵票成了一種個人精神追求,現在自己在收集郵品的過程中,也在引導青少年建立自己收藏郵品的目錄,不同的封、片、簡、戳等要有目錄,分門別類保管,便於收藏,將集郵文化通過這種方式加以傳承。(記者 張希文 見習記者)

責編:谷立亞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