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經濟頻道 > 財經評論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以"外需"拉內需 金融危機促中國加快走出去步伐

 

CCTV.com  2009年04月11日 17:03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4月11日專電題:以“外需”拉內需 金融危機促中國加快“走出去”步伐

  新華社記者張崇防、秦大軍

  在全球金融危機影響仍未見底、內需拉動效果尚待充分顯現的背景下,國內有專家建言實施較大規模對外援助和海外投資計劃,通過擴大外需來帶動內需,以幫助實現今年“保增長”的目標。

  中國進出口銀行行長李若谷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指出,中國企業在新形勢下應加快“走出去”步伐,加大對非洲、東南亞、拉美、蒙古等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投資力度。

  “擁有13億人口和巨大市場潛力的中國,要實現經濟的持續、快速、穩定發展,主要依靠出口是難以持久的,拉動內需無疑是正確的選擇。”李若谷説。

  但他同時指出,通過內需拉動為主來實現經濟增長,中國也還有較長的一段路要走,原因是總體的消費實力還不夠強大。2008年,中國城鎮人均收入15781元,農村4761元。

  “國外市場不僅不能丟,而且要加大拓展力度。”李若谷説,“這就需要更多有實力的企業加快走出去。‘西方不亮東方亮’。歐美市場不行了,我們還可開發東南亞、南亞、中東、海灣、非洲國家的市場。”

  “在現有基礎上,可考慮面向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較大幅度地增加援助和貸款,我們在談的和潛在的項目規模已達1000億美元以上。”李若谷告訴記者。

  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外貿轉內銷”被中國許多企業視為救命稻草,擴大內需也一直是政府“保增長”的主流基調。但近來,以擴大外貿來拉動內需和就業的觀點,作為政府主流基調的一種補充和延伸,正日益受到關注。

  “當前國際市場萎縮雖然給穩定外需帶來了巨大困難,但也蘊藏著極大機會,中國要積極擴大國際市場份額。”中國商務部部長陳德銘日前在《求是》雜誌撰文為“以外促內”的論點定調。

  據李若谷介紹,經過長期的探索和實踐,中國自2000年開始實施的“走出去”戰略已打下良好基礎。今天的“走出去”與改革開放初期的“走出去”已然不同,它涵蓋了商品、勞務、技術、人員、資金、文化等多個層面。

  以非洲為例,進出口銀行作為支持中國進出口貿易和對外經濟合作的國家政策性銀行,攜手各大國有企業探索出了“資源、資金、項目與增長”等一攬子合作模式,在安哥拉、剛果(金)、加蓬等非洲國家成功實踐。

  這類模式通常以資金為條件、以項目為基礎、以資源為還款來源,以促進經濟增長為目標,較好地解決了非洲國家融資需求大和償債能力弱的矛盾,逐步把非洲國家潛在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的現實優勢,實現了中非雙方的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獲得了中非雙方政府、企業和人民的歡迎。

  “中國企業加快‘走出去’步伐恰逢其時,銀行支持國內企業進行跨國並購。”李若谷表示,美聯儲大肆購買美國國債的做法對中國的美元資産構成威脅,這也促使中國企業增加在海外的投資。

  這位金融界專家還力倡“走出去”戰略在新時期要有新思路和大手筆。近來,中國進出口銀行公開表示支持奇瑞等收購海外的汽車企業。該行還將貸款給中國鋁業收購力拓。

  “過去,此類的言行會被認為是天方夜譚。今天的情況已大不相同。”李若谷認為,銀行支持國內企業進行跨國並購,不僅可獲得較好的盈利預期,還可以獲得一定的定價話語權,而且可獲取這些公司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

  “對中方銀行和企業來説,最大的挑戰和風險在於能否把收購來的企業管好。”但他強調,只要深入了解海外市場和企業所在國的法律,就能有效降低甚至規避風險。

  “企業‘走出去’必須堅持合作與互利共贏原則,單方面受益的事情不可能持續。”他説,中國企業“走出去”是利用全球資源服務全球經濟,不是把資源運回中國儲存起來,而是把所在地的資源、能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旨在實現雙贏、多贏。

責編:陳平麗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