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8元減去208.7元,等於多少?139.3元——這是2008年,中國平均一個農戶全年文化消費的金額。按一家3口人計算,合每人46.4元。與每月兩三百元購書費的都市白領相比,廣大農民的文化銷售支出實在“微不足道”。
農業部提供的數據顯示,2008年我國每個農戶的文化服務支出平均348.0元(含208.7元的學雜費支出),這比2007年只高出2元,而2007年卻比2006年高出25.6元,去年的經濟形勢無疑影響到了農村文化消費。
與城鎮居民的文化消費相比,農村居民的文化消費增長也相對緩慢。以吉林省為例,2008年,該省城鎮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服務支出為1071.80元,同比增加74.5元,增長7.4%;而農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服務支出為341.7元,同比增加2.05元,僅增長0.6%。
日前,雲南省出臺意見,從今年起,省級財政將每年按照農民人均5角錢的標準補助文化惠農活動,此舉為全國首例。媒體分析稱,文化補助政策有利於彌補農村公共文化經費的不足,而“雲南先行之後,各地應該隨之跟進”。
西陳村的文化“切片”
我國農村居民的文化消費現狀到底是怎樣的?記者老家位於河南省柘城縣起臺鎮西陳村,現試以該村為例做鄉村文化消費市場的“切片”。
村裏18歲至45歲的青壯年絕大多數外出打工,45歲以上的人是主要農業勞動力。相應地,中老年農民和少年兒童成為村裏文化消費的主要對象。雖然村裏每年繁忙勞動生産時間不足4個月,閒暇和半閒暇時間較長,孩子們也有寒暑等多個假期,但長時間的閒暇並沒有帶來高質量的休閒消費。村裏沒有圖書室,沒有文體活動設施,外出旅遊更是多數村民不敢想的。
村民的文化娛樂活動主要是看電視、聽收音機,較為單一,只有少數人有條件閱讀報紙雜誌,上網對絕大多數村民來説更是奢望。
西陳村唯一一位到國外(新加坡)讀書並工作的陳先生説,當城裏孩子“看演出、進影院、逛書店、觀展覽”的時候,村裏的小孩正在捉螞蚱、玩泥巴。“買個報紙都沒地方。”一位近60歲的大爺説,給讀小學的孫子買本作文書,他需要花5元錢車費到25公里之外的縣城,“很麻煩”。
對於每人年均46.4元的文化消費,部分村民並不認同。在他們看來,如果將過年過節、婚喪嫁娶等也算進去的話,則遠遠超過這個數。農閒時節打麻將,是村裏男人的主要娛樂,而一直以來,農村人情消費花樣繁多,借債送禮現象並不鮮見,同時,婚喪嫁娶亦有越辦越奢的趨勢。現在辦一場婚事至少要花兩萬元,這往往需要一個青年打工四五年才能掙夠。
潛在的“巨大”市場
為了解農村文化消費需求的真實狀況,2008年河北省新華書店集團公司進行巡迴展銷,實地調研農村文化消費市場。他們發現,流動供書、流動售書受到廣泛歡迎,顯示“農村文化消費品市場具有很大潛力,但尚不成熟,需要下大力氣進行開發和培育”。
中部的山西省太原市為應對金融危機,2009年打出4張“文化牌”,其中第3張牌即為“大力發展農村文化産業項目”,以期拉動農村文化消費。《陜西文化發展報告(2009)》則提到要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積極培育農村文化消費市場。遼寧省瀋陽市也把促進文化消費作為保增長的重要方式,今年擬建60個鄉鎮文化站、556個農家書屋,此兩項投資總額超過2000萬元。
國家發改委研究顯示:人均純收入增加1元,會引起農村居民家庭文教娛樂消費需求相應增加0.10-0.19元,邊際效應遠遠大於同樣情況下城鎮居民增加的0.06-0.07元。從這種意義上説,與增加城市居民收入相比,增加農民收入更利於拉動文化産業發展。
責編:陳平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