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經濟頻道 > 人物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張果喜的傳奇人生:從普通農民到億萬富翁

 

CCTV.com  2009年04月03日 14:20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記者陳建華、周偉)1993年,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將一顆小行星用張果喜的名字命名。改革開放三十年間,張果喜演繹了從一個普通農民到時代弄潮兒的人生傳奇。

  1973年,江西省余江縣鄧埠鎮農具修造社行將倒閉時,年僅19歲的農村學徒工張果喜大喊一聲:“要吃飯的跟我來!”

  張果喜背著家人把祖傳的房子賣了1400元錢闖進上海,斗膽攬回家鄉一筆雕花樟木箱的業務。21個木匠跟著他幹起了雕刻活,江西余江工藝雕刻廠應運而生。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改革開放的大潮涌動。這年秋天,張果喜再次來到上海。這一回他看中了出口日本的佛龕。佛龕精雕細刻,工藝複雜,價值遠遠超出了雕花樟木箱。張果喜自任攻關組長,進行技術攻關,組織人員生産,佛龕順利地打入了日本市場。

  隨後幾年,佛龕這個“雪球”在張果喜手中越滾越大。他不斷組織力量進行技術創新,“余雕”産品的國際競爭力大為增強,牢牢佔領了海外市場。20世紀80年代初,當一個普通中國人的年收入還只有幾百元時,張果喜已是一個億萬富翁。

  “沒有一次次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機遇,就不可能有我個人命運的奇跡般的變化。”張果喜回憶説,在許多人還不敢想的時候,我不僅想到了,而且做到了,我佔領了市場競爭的戰略制高點。

  改革開放三十年,改革風雲人物跌宕起伏的故事屢見不鮮。人們好奇張果喜為何能一路走好,屹立不倒?

  1985年,組織上看中了張果喜的才華和能力,有意讓他任鷹潭市副市長,被張果喜婉言謝絕。“我可以做好一個企業,但不一定能當好一個副市長。人在成功的時候要頭腦清醒,這樣才能避免人生的大起大落。”張果喜回憶説。

  從當年小小的余江工藝雕刻廠,到如今的果喜集團,張果喜的企業總部一直放在江西省余江縣。不斷有人向張果喜建議説,企業做得這麼成功了,應該把總部遷到發達地區或者條件好的地方去。“我的企業總部永遠在余江。”張果喜笑著説。

  在余江縣,張果喜的名字已經與這片養育他的地方骨肉相連:果喜大橋、果喜福利院、果喜科技樓……這些年來,他累計捐款3000多萬元。

  “一直以來,我都信奉做事業就是做人。做人做事都必須張弛有度,這是門學問。”張果喜説,“在政治上緊跟黨中央,與中央近一點再近一點;在感情上關愛百姓,與百姓親一點再親一點。有了這個心態,你就永遠都不會倒。”

  走進張果喜的辦公室,一張老式的辦公桌和幾套已經有些破舊的沙發,和十年前幾乎沒什麼兩樣。張果喜説:“我是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該花的錢一分也不會少花,但要我亂花錢,過鋪張奢華的生活,我還是不習慣。”

  張果喜説,不想讓自己成為一顆流星。

責編:金文建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