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經濟頻道 > 收藏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大腕雲集"微服私訪" 瀋陽道地攤"淘寶"故事

 

CCTV.com  2009年03月30日 10:35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央視網綜合  

3月12日,週四,瀋陽道。攝影/吳迪

  一場春雨的不期而至令這裡冷清了許多,一些攤位空著,偶爾還能看到幾家沒有開張的店舖。不過即便如此,街巷內外也已然人頭攢動,攤位挨著攤位,人擠著人。

  俗話講:“亂世黃金,盛世收藏”。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日漸富裕的普通百姓,對古玩古物的收藏也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熱情——就在20多年前,瀋陽道還是一條附近居民自辦的“家庭舊物交換市場”,而斗轉星移間,現在這裡已經成為津門乃至全國範圍內都獨具特色的古玩商業街。如今,瀋陽道即將實現全面提升改造,“五一”前後,改造後的古物市場將成為市民文化休閒、淘“寶”購物的聚集地。

  “好東西”層出不窮

  一直以來,瀋陽道都是一條獨具特色的古物市場,這裡平日是店面交易,每逢週四可以地攤交易,國內外的古玩愛好者約定俗成地把每週四視為“天津日”,廣大收藏愛好者在這一天不僅能在眾多地攤上與攤主交易,還可以相互交流切磋,增長經驗。

  因此每到週四,古物市場內都一如既往地如同“大集”一般,密集的地攤和摩肩接踵的顧客將狹窄的道路擠得水泄不通。玉器、瓷器、石雕、錢幣、書畫碑帖等五花八門的古玩被隨意擺放在道路兩旁。

  61歲的李慶元,從1991年開始在瀋陽道做生意,幾乎見證了整個市場的發展歷程,“原先瀋陽道上哪有什麼店面,兩邊全是平房,我們做買賣的拿四根棍子挑起一個頂棚就當攤位開張了。”

  入行多年,對於古玩古物的欣賞和鑒別,李慶元有著自己獨到的看法,他説做這一行,一是憑眼力,二是機會,還要有必備的經濟實力,“我們家祖輩都喜歡收藏,我年輕時還在玉器廠幹過,所以後來自己單幹也算是順理成章。”

  李慶元的印象中,瀋陽道地攤確實出過不少好東西,“九十年代初我就在這裡看過乾隆時期宮裏的彩瓶,後來拍賣出一千多萬的明成化青花九秋罐,明代早期的大梅瓶……”他説,早期的古物市場裏,好東西多到擺在地攤上讓人隨意挑選,價格“經濟”到一對紫檀太師椅,不到3000塊的價格,居然賣不出去。

  當然,這樣的情形今天早已是一去不復返了,如今在市場中交易的玩家大部分都是內行人,不懂行的絕對不敢貿然出手,逛街的目的更多是學習和欣賞。

  平日裏不算寬敞的瀋陽道,臨街經營著百餘家出售古舊物品的店舖和三百多個棚亭、攤檔。與各地的古玩市場大同小異,客來客往,維持著店家的日常開銷也幫著店主節余盈利。

責編:谷立亞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