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百人榜”獲獎者系列訪談②
田文科:一個普通村官的創業之旅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崔曉林 /山東報道
人物志
田文科,山東省榮成市西霞口村黨支部書記、西霞口集團董事長兼黨委書記。
在2008年由《中國經濟週刊》主辦的“中國改革開放30年經濟百人榜”系列評選活動中,入選“中國改革開放30年農林牧漁業十大領軍人物”。
心語
“社會上總把我説成是新農村建設的模範,是轉變農村産業結構的‘先行者’。其實説心裏話,我沒那麼重要,也沒想那麼遠大,我最大的願望,是讓我們的村民都過上好日子。”
在妻子眼中,他是“傻瓜”——在外面吃飯,他經常因為捨不得剩下的殘羹剩飯,而把盤子底一掃而光,然後回家躺床上直喊肚子脹;
在村民眼中,他是英雄——在他的帶領下,曾經貧窮的小漁村一躍成為“全國十佳小康村“,村民過上了做夢都不敢想的幸福生活;
在記者眼中,他有些“神奇”——沒有驕人的學歷,沒有超常的閱歷,一個樸素的村級幹部,竟帶領他的村民創造出55億元規模的産業集群。
他叫田文科,現任山東省榮成市西霞口村黨支部書記、西霞口集團董事長兼黨委書記。2008年12月20日,因其在新農村建設中做出的突出貢獻,田文科入選《中國經濟週刊》主辦的“中國改革開放30年經濟百人榜”系列評選之“農林牧漁業十大領軍人物”。
一個普普通通的村官,是如何把一個小漁村帶上致富之路?一個彈丸之地,怎麼就發展起包括造船、物流、國際港口、旅遊、海珍品養殖等眾多産業?2月18日,《中國經濟週刊》記者走進西霞口,對田文科進行了獨家專訪。
“一個點子”改變一個村的命運
西霞口集團辦公樓裏,田文科正和班子成員一起商討擴大海珍品養殖面積的事,記者的來訪,令田文科有些跼踀,他一再表示,其實自己就做了一個村支書該做的事情,沒什麼值得炫耀的,是黨的富民政策,讓西霞口人過上了好日子。
談起西霞口村的致富之路,就一定要從30年前説起。1977年,當時不到30歲的田文科就任西霞口村的村黨支部書記。當書記的第一年,西霞口村的糧食産量就從全公社倒數第一,一躍成為全公社第一。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後,田文科坐不住了,經過幾個晚上的反復琢磨,他提出了一個令所有人大吃一驚的想法:“咱不種地了,咱打漁!”
“打漁摸蝦,耽誤莊稼”,這被認為是不務正業的舉動,當即遭到了不少村民的抵觸,“當時,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速度越來越快,商品繁榮的時代就要來臨,而我們村本來就有一個漁業大隊,有出海打漁的條件,為什麼不幹?”提起當時的情景,田文科至今記憶猶新。
田文科帶領村民向大海裏要吃食的舉動,看似一個靈光閃現的“點子”,其實正迎合了中國改革開放的發展方向。上個世紀70年末到80年代初,中國的商品市場還處在極度匱乏時期,城裏人家過年才能吃上幾條帶魚,而且還憑票供應。那時候,西霞口村的十幾條機動漁船喊著號子下海,驚動了鄰村甚至上級政府,大家在懷疑中觀望著,揣測著,等待著……
滿船艙歡跳的魚兒,跳亂了觀望者的心思,卻讓田文科和村民們笑得合不攏嘴。新鮮的海産品迅速成為山東乃至全國農貿市場的搶手貨,前來拉魚的汽車擠滿了通往縣城的公路。西霞口村的孩子背上了新書包,穿上了新衣裳,貧窮太久了的農民,都不敢相信眼前的情景是真實的。
打漁的第一年,西霞口村就掙得了300萬元的純利潤,由此,西霞口踏上了發家致富奔小康的大道。
之後的3年時間裏,山東沿海的漁業産業得到了迅猛發展,各地紛紛成立漁業公司,專業捕撈隊數以千計,沿海的百姓嘗到了改革開放帶來的甜頭,西霞口村的漁業隊伍也在迅速擴大,村裏成立了山東省第一家村級漁業公司,西霞口也躋身山東省村級單位的“首富”,徹底擺脫了貧困。而此時,田文科又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意外的決定:把漁船賣了,咱不打漁了,改修船!
“打漁吃的是資源飯,慢慢資源總有一天會枯竭,同時,大規模的海上捕撈,導致生態破壞嚴重,當時我的想法是,我們要轉變,從漁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轉變。”田文科告訴記者,這一轉變比較痛苦,當時漁業經濟異常繁榮,效益十分可觀,就在這個産業最鼎盛的時期,西霞口選擇了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