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依存度過高成為最大風險,內需增長是未來中國最大的依仗——
看國際風雲,識中國天氣。2009年,次貸危機的綿綿陰雨仍未停歇,世界範圍的衰退潮還在侵襲,經濟危機在何時以何種形式結束,依然未知。國際經濟走弱、保護主義抬頭、石油價格波動……一系列國際因素給中國的發展帶來了不確定性,也給2009年中國經濟帶來一連串挑戰。
如果中國經濟不能有效地擺脫這些桎梏,2009年就可能成為繼2008年這一“歷史上最困難一年”之後更困難的一年。當然,每個挑戰的背後都孕育著希望。2009,是全球危機進行時,也是反危機與反衰退的進行時。在一輪又一輪的救市競走中,中國的表現無疑讓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的經濟有可能較早跨出泥沼。只要認清形勢,措施得當,2009年中國經濟可能進入一個高增長、低通脹的良好區間,繼續成為全球經濟中的一道亮麗風景。
為此,《環球》雜誌從中國發展所處的全球經濟環境入手,發起了一項題為“2009影響中國經濟的十大國際因素”的問卷調查。來自中國社科院、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中央編譯局、清華大學、國防大學、復旦大學、對外經貿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等研究機構和高校的數十名專家,連同新華社駐外各大分社社長,參與了此次調查。
我們在此發佈調查結果及信心指數,雖無法完全準確估計中國經濟全年的走勢,但可以為讀者提供一份參考價值較高的藍圖。經濟有經濟的邏輯,我們反對唱衰論,也慎對速勝論。2009年,我們需要破冰前行,並耐心等待春天的暖風。
國際經濟衰退程度是首要因素
在目前的國際經濟大背景下,中國作為融入經濟全球化程度很深的國家,發展必然會受到衝擊。在問卷調查中,95%的專家將“國際經濟的衰退程度”列入2009影響中國經濟的十大國際因素,並且65%的人將其視為首要因素。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陳鳳英認為,本次中國經濟週期主要受國際經濟金融危機影響,因此外部經濟環境是最大不確定因素。
中央編譯局西歐處處長林德山的觀點也較為相近: “中國經濟已經在更大程度上依賴於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儘管各國已經顯示了通力合作的跡象,但衰退究竟是否到了底端、走出這種底端要多長時間、面對衰退發達國家會在多大程度上採取貿易保護主義政策……這些都是不確定的。”
在新華社歐洲總分社社長袁炳忠看來,中國已經成為國際經濟的一個重要部分,作為“世界工廠”,中國經濟增長一度對出口依賴很大,國際經濟的衰退自然要影響到中國經濟的發展。
清華大學中美關係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周世儉也同樣擔心國際經濟衰退將對中國的出口有較大的影響,“不僅如此,國際經濟衰退加深還將導致境內熱錢外流和對華投資的減少,另外這將引起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加劇貿易摩擦,甚至引發經濟衝突。出口、投資、消費三大發動機一起熄火會使中國在世界經濟領域內迴旋餘地減少。”
當然,也有專家對首要因素持不同意見。復旦大學副教授趙可金認為“全球消費信心低迷可能進一步造成出口萎縮”是影響2009年中國經濟的關鍵所在。“中國是一個出口依賴型國家,國際消費市場低迷,對中國經濟增長和就業壓力有嚴重而直接的影響。一旦經濟增長放緩,失業就將成為最大問題,進而成為社會不安定因素。因此,這一國際因素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在此次調查中,有高達87%的專家將它列為十大因素。
另外,“美國經濟走弱影響中國外貿,促使中國貿易對象多元化”這一因素也是87%的專家的共同選擇。在經濟危機的情況下,有意識地強調貿易多元化,可以提高自身的抗風險能力。
排在第4位的因素是“經濟民族主義與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造成的貿易摩擦”。經濟蕭條孳生貿易保護主義的定理,近日來再一次得到證明。美國眾議院前不久在《2009美國復蘇與再投資議案》中建議設立“購買美國貨”條款,美國的一些地方出現了要求政府經濟刺激計劃受益行業只能“雇用本國人”的遊行。在歐洲,意大利有人出面呼籲大家要“吃意大利食品”,法國、英國等地類似行動也屢見不鮮。這絕非一個好兆頭——金融危機造成的全球經濟發展放緩加劇了社會發展失衡,經濟民族主義明顯上升,在一些地方開始表現為貿易保護主義,中國需要對此提高警惕。
“國際金融市場波動的影響”位列第5。“國際金融危機仍在蔓延,已對實體經濟形成嚴重衝擊。各國雖採取了應對措施,但效果並不明顯。”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馬振崗認為這次危機是引發各种經濟問題的核心因素,或者説罪魁禍首,“對危機轉機的前景,估計難以樂觀。一般看法需要兩年時間,2009年是關鍵的一年,也是最艱難的一年”。
此外,有65%的專家認為,“各國貨幣政策調整和匯率變化,包括人民幣匯率調整壓力”是一個重點問題,60%的人認為“重要國家新領導人(奧巴馬等)的新政策”、“各國針對金融危機所採取的干預措施開始發揮作用”及“國際石油市場和糧食市場變化”會較大影響到2009年中國經濟,有超過半數的人將“國際原材料與中間産品價格波動”列入選擇,使其進入“十大因素”名單。